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32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李隆基的总理们(续三)

甚至可以说是太微不足道了,因为那是发出内心的尊敬和佩服啊,而族叔也就是创造了成语“口蜜腹剑”的牛人李林甫却是用歪门邪道骗回来的亲昵和信任,下文会讲到他的。

以上在讲唐朝官员时常常涉及到唐朝的官府或官职,比如紫微省、紫微舍人、黄门侍郎什么的,可能大家总是似曾相识又一知半解的样子,在此不如根据百度百科一些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唐朝的行政体制和架构的知识吧,也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咱们继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确实很有必要。

唐朝的官吏制度最核心的就是三省六部制,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三省就是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一台:御史台(监察);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还有荣誉职务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在唐代的朝廷官制系统中,中书、门下两省与尚书省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朝政决策-执行-监察系统,是唐朝的核心政治机构。总的说来,中书省负责发布诏令。中书省在唐代曾一度称为内书省、西台、凤阁和紫微省,长官中书令通常担任相职(基本职能估计和外国的议长相似,除了相职),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中书省最重要的诏令起草工作,唐代主要由中书舍人实际负责;门下省,在唐代一度被称为东台、鸾台和黄门省。负责对诏令的审议与封驳,即拥有封还皇帝诏书和驳回臣下章奏的权力。这一职权唐代实际上主要由门下省官员给事中行使,给事中一般设置四人。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副长官门下侍郎通常兼任宰相之职。虽然对诏令照例进行审议并署名,但较少行使封驳职权。尚书省是唐代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唐代初年,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正宰相,因此尚书省既是朝政决策机构也是最高行政机构。

好了,基本上唐朝的官吏制度最核心的知识也就是这些了,太多的话可能有点混乱,如果学习了以上知识,基本上我们也知道了紫微省也就是中书省,紫微舍人也就是中书舍人(武媚时代的奸相李义府就曾是中书舍人,因为长孙无忌要免其此职外调才铁了心拥护武媚的,是很重要的职务,除了起草诏书还实际参与了军国政事,也可算是秘书长之类人吧,硬比喻的话就比如曾是大手笔的陈伯达等干过的事务,首长大秘书也)。

第33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李隆基的总理们(续四)

转眼之间,从公元七世纪的唐朝到当代,往事越千年,历朝历代的官制名称也已经是沧海桑田面目全非。时间就像是被人飞石打破的平静水面的涟漪,晃晃悠悠之后又归于最初状态,仿佛上帝给我们展开的日子再折叠收回,一切陷入虚无,如神马过隙般倏忽不见,剩下的能让人抓住的也只是一些历史式的叹息或回忆罢了。

好了,介绍完官吏制度,我们继续姚崇的好的故事。

有一件小事最能证明姚崇是一个有深谋远虑“诸葛亮”式有未卜先知能力的牛人,他最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抽身而去,而且事情正像他所预见的那样发展,由于超强的预见力,多次使他在凶险的政治漩涡中能全身而进也能全身而退,游刃有余,不是神人都说不过去了。

这事还发生在武则天时代呢(关于那时的事我们在第二部书讲过一点,此处又省略500字)。

神龙政变之时,张柬之、敬晖一举铲除了张氏兄弟,并迫使武则天还政李唐,传位中宗。时姚崇任灵武道大总管,并挂有宰相的头衔,恰好回到了洛阳,参与了政变,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论功行赏受封为梁县侯。武则天让权后迁往上阳宫,中宗率文武百官去问安,大家都为恢复李唐而欢欣鼓舞,弹冠相庆,爽啊,很久没有这么爽过了,以至于很多人被革命的暂时胜利冲昏了头脑,失去了革命警惕性,也招致了以后的失败。

而这回姚崇居然玩深沉,后来还干脆痛哭流涕,流下了不轻弹的伤心男儿泪,好像亲人死了似的。张柬之等人很是诧异,也不知这老姚唱的哪出戏,这本来是革命成功欢庆胜利的时候,他居然大模大样地做起了黛玉葬花的悲伤事来,葫芦里要卖什么药呢?这确实是有点大煞风景也,于是众人齐道:“今天岂是哭的时候?你恐怕要因此惹祸了。”姚崇倒是轻描淡写地说道:“我也不谈什么论功行赏的事了,我只是为一事伤心,因为奉事女皇很久了,现在突然离开她,大家都是性情中人,家里养狗都会依恋主人吧,这叫做情不自禁!离开旧主而悲泣,也是做臣子最后一次尽节,由此而获罪,也无话可说了。”当天,姚崇被调离朝廷,去做亳州刺史,其实这正是他所企求的,不想在那时还不十分明朗的政治漩涡里被裹挟甚至被吞没,这也是他最高明之处。后来果然不出所料,软弱无能的中宗即位后,武三思勾结韦后专权,参与诛杀二张的五王全部获罪,不是被虐杀就是流放忧愤而死,唯有棋高一着的姚崇得以幸免于难,也间接为开元盛世储备了得力革命干部。

其实颇有远见卓识的姚崇早就预见到朝廷之中武氏势力远没有斩草除根,他们在适当的时候也会卷土重来,果然是有诸葛亮未卜先知的功力也,此后政治形势的发展也证实了他的英明果断,反正狡猾大大的他早已全身而退,老狐狸啊,真正惹杀身之祸的恰恰是张柬之他们,得意忘形终于走向自己人生的反面。

世外高人,也不过姚崇此般高妙的脱身之计耳。

风流大唐-李世民和他的子孙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16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鼎湖听泉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流大唐-李世民和他的子孙们第16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