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连载412

东线的基石

现在,围绕着中部战场的决斗逐渐平息了下来。尽管斯大林同志仍不甘心,多次指示科涅夫和朱可夫团结一致,集中加里宁和西方方面军的全部兵力,粉碎中央集团军群,消灭盘踞在勒热夫、维亚济马的敌人。

3月20日,西方方向总指挥部遵照斯大林的指示,又向前调动部队,准备发动另一次攻势。加里宁方面军再次受命将勒热夫被孤立的德军分割开来,而西方方面军则以4个集团军的重兵沿莫斯科——维亚济马铁路向东发起突贯。这一攻势于3月底开始,但都被莫德尔将军和鲁奥夫将军轻松化解。几天之后,即4月初,苏军的攻势就显得有气无力了。朱可夫乘机进言,要求暂停进攻,巩固已夺得区域。

最后,斯大林不得不接受现实,命令两个方面军就地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至此,历时半年多的莫斯科会战才算是正式结束了。时间是4月20日。这样一来,苏军未能全歼中央集团军群,德军更没能攻克莫斯科,双方的战略目标实际上都没有实现——但都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1942年春天,万物复苏,冰雪开始解冻。苏德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沉寂。德军虽在莫斯科城下被苏军痛打了一顿,但这一挫折并非十分严重。那年冬季,德国在东线战斗的总伤亡共计37.6万人(一说33万人)。就像艾伯特·西顿说得那样, “损失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因为苏军不善进攻,好好的一个围歼战,结果变成了击溃战)。可是,由于斑疹伤寒造成的减员使伤亡总数激增到了大约九十万人。这个数字就太惨了,大大超过了德军所能承受的限度。要知道,德德军1941年6月~1941年12月的东线总伤亡也不过74.3万人。换言之,莫斯科会战的损失,超过了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列宁格勒战役,基辅战役等等零零种种大小几十个战役的总和!!!至1942年3月,德军东线的162个师中,只有8个具备进攻能力,3个需要修整才能投入战斗,47个只能执行“有限的进攻任务”,剩余的104个只能执行防御任务。而且,大部分情况较好的师都归属于南方集团军群——不消说,中央集团军群情况最惨。但更悲催还不是步兵师,而是装甲师。

我们知道,德军在东线有19个装甲师,满编制有3200辆坦克。可是到了1942年4月,德国在东线能跑动的坦克数量是150辆。这个数字是那么的滑稽,我都有点不好意思敲打上来……敢信吗?在东方3000公里的战线上,整整3个集团军群,却只有150辆坦克——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

如果大家认为此时希特勒心灰意冷,拿着伤亡数据抱头痛哭,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的,希特勒很兴奋——无比的兴奋。不论如何,德国熬过了冬天(拿破仑没做到的他做到了,能不牛逼吗?)对此,希特勒的自信心瞬间燃烧起来。他认为,是他,即他自己阻挡了苏军的反攻,使德军安全地渡过冬天(嗯嗯,你老人家是要比拿破仑伟大)。

1942年4月5日,志得意满的元首下达命令(第41号元首密令)。与通常一样,这是一份冗长而杂乱无章的说教。它规定了今后东线作战的方针。指出要“德国军队做好在东方最后决一死战的准备”。与此同时,北方集团军群按照原有的“北极星”计划继续包围列宁格勒;而中央集团军群则应保持守势,继续钉在“勒热夫的阳台”,因为这个突出部据莫斯科160公里,直接威胁着苏联首都。所以,“目前应把所有可以调动的兵力集中到南线”,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而希特勒的总企图,第一个就是高加索的油田。第二个,我们都知道了,是斯大林格勒。

连载413

石油战争

1942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希特勒把的战略重心放在了南线。在他眼中,莫斯科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又拾起一年前的想法——正如1941年8月颁布的《第34号元首密令》中提到的:“冬季到来之前,最重要的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切断高加索至俄国内地的石油供应,夺取油田……”

在作这个决定时,希特勒深受其工业家和经济顾问的影响。因为那些人总是对他说,除非夺取了高加索油田,否则第三帝国难免趋于崩溃!

的确,德国太缺油了(标准的贫油国),以至于整个欧洲都在闹油荒。这不像中石油,中石油虽漫天叫价,领导还要喝茅台,但如果肯出钱,至少什么都能买。战前,德国60%的油料依靠国外进口,其中包括美国、伊朗、委内瑞拉。可是战争爆发后的海上禁运,使德国最重要的一条石油通道被堵死了。

除此之外,其他轴心国燃油需求巨大,供不应求。譬如意大利每月都要向德国索要10万吨原油——这个国家什么都不做,一次次给希特勒丢脸,但又不能撒手不管。所以,意大利这个贫油国的油管也插进了德国的油桶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眼下,石油问题困扰着希特勒,成了他熟睡后的梦魇。我手上有一份数据表明,1941年6月至12月,德国人在东线就消耗了整整100万吨燃油!以至于1942年德国仅剩下79.7万吨燃油储备【乔治 托马斯报告】。

也许,希特勒考虑过让罗马尼亚人提高产量。可是安东奈斯库政府漫天要价,坚持德国用黄金才能买他的石油,而且还要交预付款。这样一来,德国从战败国掠夺的大量黄金都流入了罗马尼亚人的小金库。后来,战争胜利了,安东奈斯库元帅自然成了人们口中的“纳粹鹰犬”,是罗马尼亚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但笔者在历史书上看到过那么多卖国贼,就没见过卖国贼与“主人”讨教还价,索要黄金,维持国家主权的。倒是视苏联为亲爹的罗马尼亚工人党又割地又献媚,操得俄国话比罗马尼亚语还要流利。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1942年2月12日,安东内斯库元帅终于有话要说了,他向里宾特洛甫坦白:“在原油方面,罗马尼亚已倾其所有,普罗耶什蒂油田正在超负荷运转……”这位罗马尼亚独裁者最后掷地有声地总结道:“目前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占领新的产油区!”

好吧,既然罗马尼亚油田无法满足轴心国的战争机器,那只有从斯大林手中夺来。据说,在山的那边,俄国的产油量比整个欧洲还高出2.5倍,是斯大林战争机器中最最关键的血液。所以,希特勒不得不进攻高加索。打一场“石油战争”。斯大林也是如此——红军一定会那里进行顽强抵抗,斯大林已经失去了乌克兰的铁矿和锰矿,这导致了他们最近生产的坦克装甲极脆。但丢了高加索,斯大林连石油都没有啦!

一想到这些,希特勒就忍不住满怀憧憬。在计划1942年夏季攻势时,希特勒重申,战争胜负在此一举。关键因素不再是“生存空间”,而是石油。

弗里德里希 保卢斯将军——1942年最关键的主角之一。在纽伦堡法庭上供认不韪,宣称自己曾在1942年亲耳听到了希特勒许下的诺言:“如果得不到迈科普(今属阿迪格共和国)和格罗兹尼(今属车臣共和国)的油田”,元首说,“我们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了……”

事实证明,希特勒没有信守承诺。而作为听众的保卢斯将军当然也没有信守军人的誓言——成了德国的叛徒。这自然是后话了。现在,希特勒首先要解决的,是陆军总参谋长的不满。在新的一年里,哈尔德老先生仍然斗志昂扬,始终坚持贯彻“两个凡是”方针——这一方针与我国当年华国锋主席坚持的略有不同。那就是:凡是希特勒说的都是错的,凡是希特勒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的反对。

就这样,哈尔德跳出来了。带着批判性的眼光,首先对德军是否有能力实施大规模作战表示怀疑。笔者在前文曾列举了数据,3月底,东线只有8个师具备进攻能力,占师数量的5%(该数字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其次,远征高加索就意味着向东再迈进600~700公里。翻越两座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和小高加索山脉。同时,还有机会领略欧洲最高峰——海拔5642米的厄尔布鲁士山的风采。

因此,哈尔德表示应该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地段上发起有限进攻,与俄国打一场消耗战,而不是生死决战。这一建议自然遭到了希特勒严词拒绝,德国拖不起呀,对轴心国而言,时间就是一把杀猪刀,难道美国和英国会座在一旁游手好闲吗?希特勒对哈尔德吼道:“他们肯定会在1943年入侵欧洲大陆的!”如果不在1942年解决石油问题,那就是第三帝国的末日。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小说在线阅读_第22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万国咸宁天下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第22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