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名士(一)

名士

时人回忆,叶公超“方面大耳,头发溜光,个儿高,背微驼,肩胸宽厚西装挺,口衔一个栗色大烟斗,一派英国绅士风度”。

叶公超在北大、清华当教授时,年轻气盛,一副绅士派头。秦贤次回忆说叶公超“风度翩翩,不拘小节,春秋着西装,背部微驼,头式右分,一尘不染”。

杨联陞在清华读书时,经常夜间去拜访叶公超。叶喜欢穿紫色丝绸的睡衣,颇为鲜艳。他们的谈话山南海北,随兴所至。有时谈到生活态度,叶公超说:“不能只读书,有时扫扫地,也是好的。”杨联陞猜想,可能是叶在美国受教育的时间较长,受了西人虽富贵而有些事也必躬亲的影响。

季羡林回忆:“公超先生很少着西装,总是绸子长衫,冬天则是绸缎长袍或皮袍,下面是绸子棉裤,裤腿用丝带系紧,丝带的颜色与裤子不同,往往是颇为鲜艳的,作蝴蝶结状,随着步履微微抖动翅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非常‘潇洒’。先生的头发,有时梳得光可鉴人,有的时候又蓬松似秋后枯草。他顾盼自嬉,怡然自得。学生们纷纷私议:‘先生是在哪里学名士。’”

叶公超从政后,总是西装笔挺,但他却说:“西装袖子的钮扣,现在用来作装饰,其起源乃防止大家大吃大喝了后,用袖子揩嘴巴。洋人打领带更是妙不可言,便利于让人牵着脖子走,而且要面对着牵他的人,表示由衷地臣服。”

在暨南大学任教时,叶公超因兼图书馆长,且是独身,便一个人住在图书馆楼下的小房间里,房间里到处都是书,他“坐拥书城,引以为荣”。后来,叶由图书馆楼下搬出,在真茹乡下离暨南不远处租了几间平房,小桥流水,阡陌纵横,非常雅静。与他颇为相得的新诗人饶孟侃有时也在那里下榻,和叶公超为伴。

1929年秋,叶公超任教清华外文系,住北院11号。他在南窗外种植了毛竹,赋名寓所“竹影婆娑室”,并请著名诗人、文学家黄晦闻题写横额。叶宅书架遮满墙壁,直抵天花板。书架上最耀眼的是十余册红皮脊烫金字书:《兰姆全集》和《兰姆传》,这是胡适、温源宁等10位老友送给叶氏夫妇的新婚礼物。

在叶公超看来,“书是有生命的东西,有脉搏有感觉的朋友”。后来赵萝蕤和陈梦家结婚,叶公超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中除了一个可作灯具的朱红色的大瓷瓶,和矮矮的一个单人沙发床之外,还有一套带着硬壳的哈代的诗剧《统治者》。

30年代,朋友们总是习惯“深埋进叶教授家舒适的沙发(清华最舒服的沙发),呷着叶教授家著名的普洱茶,听任叶教授把他有趣的谈话不受节制地一直讲下去”,他的谈话“涉及太阳底下的一切,外加太阳之上的一些——百科全书的全部范围”。

贴一下我在南方都市报的专栏,以下是全本,南方都市登载时候有删节,呵呵。

蒋梦麟与北京大学系列之一

汤尔和“留蔡助蒋”

蒋梦麟是民国年间国民党人中少见的兼具教育和政治才能的干才,他是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任职最长的校长。但他当初入主北大,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得力于一次运动——五四,一位师长——蔡元培,一个“贵人”——汤尔和。

故事还是要从五四运动讲起。五四的历史意义今人耳熟能详,但当我们微观地去考量当时的时局和人物,况味则大有不同。

五四运动之初,大多数名人是缺席的。毛泽东已经离开了北京,在拜谒了孔墓,游览了孟子的出生地,登临了南京城后,他没有返回北京,而是径直回到了长沙;鲁迅正忙着实现自己的大家庭理想,整个上半年他都在不停地选址,在五四当天的日记里,他甚至没有为学生的示威游行留下片言只语的记载;陈独秀后来被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但在运动的早期,并没有他的身影,他正窝在北京箭杆胡同9号的房子里,全身心地为《每周评论》写稿;孙中山住在上海莫利爱路29号的寓所已近一年,他潜心著述,探讨救国方略;胡适则陪着美国大哲学家杜威在中国周游讲学,一路到了上海。五四当晚,胡适与蒋梦麟在蒋家把酒言欢,二人对北京发生的集会游行毫不知晓。第二天吃早餐时,蒋梦麟才从报纸上阅读了学生游行的简讯。但此刻蒋梦麟一定没有意识到,这场不断燃烧的运动将会使他未来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的转变。大抵所有的历史大事件都是如此,身处其间的当事人伊始往往浑然不觉,相隔时间越久,我们才越懂得总结它的意义。

而有些人从一开始便身处漩涡之中,譬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学生被捕后,他当即奔走游说北洋元老孙宝琦、警察总监吴炳湘等人,同时组织校长团,不停向北洋政府施压求告。但当学生如愿得到保释后,蔡先生出人意表地主动辞职,次日即离开了北京。他留下了一则令人费解的启事,其中写道:“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这里面透露出蔡先生当时承受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巨大压力,除此之外,似乎还有对学生逾越常轨不满的婉曲表达。

蔡元培没有料到,他的出走引发了一场场的“挽蔡运动”。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间,示威游行席卷全国,各种团体、组织、势力纷纷浮上水面,我们之前提到的人物、教职工、大学校长、各地大中学生、童子军、工人、商人、党派、军阀甚至帮会、妓女都参与进来。如此复杂的形势下,蔡元培在校长去留的问题上态度几番反复,刚刚流露出“共图补救”的意愿,转而又表述“卧病故乡,不能北上”,后来又发宣言,“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北京是个臭虫窠”,这其中的风波不定其实大有深意。

从蔡元培个人看,他无权位欲,并非借辞职以图东山再起。蔡是晚清民国年间众口称誉的真君子,宽而有制,和而不流。他多次的反复不定,既是作为前北大校长对北洋政府的特定抗争方式,更是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和错综交糅的人际关系冲突的体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小说在线阅读_第65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民国文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第65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