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治学

叶公超九岁就到英国念书,然后到美国念中学,毕业后考入爱默斯(Amherst)大学,师从著名诗人弗洛斯特(Robert Frost),后又入英国剑桥大学马地兰学院,攻读文艺心理学,与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交往密切。

叶公超是我国第一位介绍艾略特诗与诗论的人。早在1934年叶公超就写过一篇相当深入的评论,题为《艾略特的诗》,发表于当年四月出版的《清华学报》第九卷第二期。

叶公超在北大结识徐志摩、林语堂等人,与徐志摩等人的交往,使叶公超很快成为“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开始在文学圈崭露头角。1928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叶公超就在《新月》发表《写实小说的命运》一文。

叶公超曾任《北京英文日报》、《远东英文时报》主笔。适逢新月社和中国戏剧社兴办,他与徐志摩、陈源、胡适、余上沅、闻一多等同好结盟,为《现代评论》、《剧刊》撰稿,介绍当代英美文学。还在北京《晨报》上发表以英文写作的十四行诗,成为诗友们相传的佳话。

1932年9月,叶公超接编《新月》,他主持“海外出版专栏”,介绍海外文学近况,除自己执笔外,还邀请自己的高足,清华大学的钱锺书、曹葆华、余冠英、李长之、杨绛以及北大的卞之琳、李广田等人开始应邀投稿。叶公超的妹妹叶崇德回忆说:“他们大抵因投稿《新月》而成名,后来也都继续创作、翻译,为30年代的重要作家。”

这一时期,《新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对西方现代诗艺的翻译和介绍。而且在叶公超的指导和关心下,英国现代派大师T�6�1S�6�1艾略特的理论和作品成为介绍的重点。

《新月》停刊后,叶公超兴犹未尽,鼓起余勇,与闻一多、林徽音等原新月的同仁,创办《学文》月刊,自任主编。但后因他要出国休假,《学文》停刊。

叶公超曾编辑出版了《近代英美短篇散文选》、《近代英美诗选》等丛书。

1936年底,赵萝蕤在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戴望舒听说她曾试译过《荒原》的第一节,就约她把全诗译出,由上海新诗社出版。在此之前,她已经听过美籍教授温德详细地讲解过这首诗,所以她的译者注基本就采用了温德的讲解。她还请其师叶公超教授写了一篇序,序言显示出叶公超对其作品及作品的影响有着超出一般水平的理解,其中还说了这样一句话:“他的影响之大竟令人感觉,也许将来他的诗本身的价值还不及他的影响的价值呢。”

有人认为,叶公超述而不著,可惜了一肚子学问。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懒”。

1966年,叶公超应邀主编《二十世纪人文科学》的《艺术篇》,亲自撰写了《结语》和《六十年来之中国绘画》。他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可惜现在的社会不能培养艺术家,甚至提供有抱负的艺术家适当的工作环境。他认为,古人在书画方面为什么成就卓越,能千古流传,主要原因是当时大半的艺术家有皇帝或贵族供养生活,能一心一意为艺术而艺术,问题是没有独立性。社会进入工业化之后,如果能把部分资金用来支持艺术,使艺术本身不用去敷衍官方或有钱人,那样艺术才能独立。“现在最迫切需要的,是独立而严格的艺术批评。”认为过去老套的艺术批评全是捧人的。有的批评,非但不能帮助艺术家,反而压制他们的创作力,这是不管用的。

1973年11月11日到17日,“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在台湾举行,主题是“弘扬诗教,促进大同。”11月13日下午,由叶公超主讲“诗与画”。他说这个题目不如叫“诗在画中的地位”更为恰当。中国诗和西方诗起源的时间差不多,虽然中国没有像《荷马史诗》那样的长篇史诗,但《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地位也是相当高的。他说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骨干。大约11世纪,大部分的中国画中都有诗味表达的特点,一幅画可能表达的是一个风景,也可能是一首诗。在画上题诗成为必要的一步。这是诗与画的第一层关系。画家可能把前人的一首诗配在自己的画中,用来衬托自己的观念或意境,这是第二层。古人讲究诗、书、画三绝,任何好的画几乎都是如此。他感慨现代的画家有很多不是诗人了。

1974年6月23日“诗人节”前夕,“第一届中国现代诗奖”举行颁奖典礼,主持人余光中请叶公超为颁奖人。那天叶公超在致辞中,从白话诗谈到现代诗,从徐志摩谈到艾略特,中外诗坛掌故,如数家珍。他的音调缓慢而苍劲,娓娓道来别具韵味。他说:“诗人之所以写诗,是因为内心有一种冲动的情感要表现,这种情感,一种是个人的,一种是社会的,有感之后才有所发。”他坚持“诗的语言必须有节奏性”,他认为“诗的语言不是直截了当的,诗的语言包括视觉的意义,感觉的意义和听觉的意义。”他没有准备讲稿,没有什么客套话,一口纯正的北京话,不带一个英语单词,颇像老友西窗剪烛,煮酒叙旧,引人入胜。

在落寞的晚年,除了以书画自娱娱人,叶公超曾编英文教科书、国语辞典等造福后人。记者赵世洵有一次夜宿花莲公路招待所,在房间的抽屉里发现一叠英文稿件校样,上面有许多改正的地方,仔细一看是一本大一学生的英文课本。向招待所的人打听,知道这间房在此之前叶公超住过。赵把校样带还给叶公超,他十分感谢:“年纪大,身体差,记忆力也减退了,所以才把这份校稿给忘了。”

1977年12月21日,叶公超在《中国时报》发表《对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小说在线阅读_第41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民国文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第41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