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教学(三)

王之珍回忆叶公超:“他的考试方法很独特,打分很严。”“他的评分标准与众不同,多凭平时课堂印象,并不全照试题答案。因此,每逢考试,令人提心吊胆。”

每次考试,叶公超总是在黑板上写一句话:“我的试卷既未看别人的,也未被人看。”然后郑重其事地让学生们写到自己的考卷上。

于衡回忆叶公超:他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让人捉摸不透。“莎士比亚”课期末考试,有一个学生平时傲气十足,不好好听,卷子虽答得不错,但叶公超只给他五十八分。那个同学找到他宿舍,请他多加二分。叶公超知其来意,那学生进门后他便给他煮咖啡,和他谈国家大事,说日本鬼子终将侵略华北。滔滔不绝,两个小时没有一秒钟给那学生讨分数的机会。学生无奈,只好怅然而返。叶看他欲走了,嘴上说“不送不送”,但最后一秒钟,他还是追了出去和那个学生握手,主动地说:“你是为那二分而来,我的分数还没送出去,明天给你加上去。但要记住,以后上课时不可嚣张。”果然,那位学生后来乖多了,“再不敢目无师长了”。

学生季羡林回忆叶公超讲课说:“他几乎从不讲解”;他的同事柳无忌说:“这时的西南联大尚在草创阶段,三校合并,人事方面不免错综复杂,但我们的外文系却相安无事,那是由于公超(系主任)的让教授各自为学,无为而治的政策--我甚至不能记忆我们是否开过系务会议。”

赵瑞蕻的认为,叶公超外表上一副西方绅士派头、很神气,但接触多了便会发现他是个“真诚、极有人情味的人,一个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有的学生进入他的住室,乱动他的书籍和衣物,他也满不在乎,从不加以指责。”

1962年春天,叶公超应英千里、梁实秋等人的邀请,到台大、师大兼任教授,开现代英美诗选等课,教室外常常都挤满了人,听他讲“秋天落叶落地的声音”,看他每一个美妙的手势,有敬爱他的女学生,主动向他争取一席红粉知己之位。

叶公超在台大外语系开的“现代英美诗选”是选修课,每星期两个小时,排在星期二下午第七、第八节。时间安排得并不好,可是第一天听课的人就将教室内外挤得水泄不通,场面之热烈在台大可以说前所未有。

1962年3月13日下午,还没到两点钟,教室就已爆满,听课的人很多是旁系的学生,并未选修他的课,而欲一睹他的风采。两点,叶公超准时出现,依然是风度翩翩,如同出席一次记者招待会或演讲会,那天上课,他没有讲稿,没有带笔记或书本。他没有给这门课定一个范围,或对“现代”一词有所界说,几乎是随便谈谈。他首先问大家中国诗的起源,学生回答:《诗经》。他又问中国诗最盛的朝代,学生回答是唐代。当他问唐诗的特色是什么时,学生的回答此起彼伏、七嘴八舌,东一句、西一句,他有时也会补充一些,最后总结唐诗的特色为怀乡、思亲、忧国、离乱、悲秋等。他时不时还会背诵几首。接着他说中国人是一个做诗的民族,中国是个诗人的国家,虽然中国诗源于《诗经》,但国人谈诗多从唐诗谈起,诗必盛唐,唐诗又从李白、杜甫谈起。

然后,他才谈到英美现代诗,以及代表性的诗人狄金荪和艾略特,现代英美诗本来就晦涩难懂,而以他们二人为最。叶公超不无调侃却也真率地说,在座诸君恐怕读过他们二人作品者不多,即使读过,能读懂的更少。他说的是大实话,他早年在爱默斯就读,那是狄金荪的故乡。在剑桥一年,与艾略特相交甚厚,曾发表过多篇介绍艾略特的文章。他讲英美现代诗确实是如数家珍,那天讲课他一半用英语,一半用汉语,滔滔不绝,让学生大开眼界。

叶公超在师大开课完全是梁实秋的情面难却,5月9日,在梁陪同下,他在师大文学院英语研究所上第一堂课,讲的是“英美现代诗人”。虽然事先没有公开,但教室里依然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气氛异常热烈。一家通讯社的记者闻讯赶来,想做一条独家新闻,拍照时,叶公超严词拒绝,把记者搞得非常狼狈,最后梁实秋打圆场,他才不再坚持。

新闻媒体报道叶公超在台大、师大任教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国民党有关当局不高兴,向校方施加压力。结果,他欲教书而不得,只教了一个学期,就被迫永远离开了讲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小说在线阅读_第4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民国文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第4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