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主张排满,直呼满清皇帝名讳,语气十分蔑视,梁鼎芬的弟子朱强甫问章道:“你的祖宗不也有人作过清朝的官吗?”章太炎答道:“那是为强bao所污,不得以而为之!”
立场(二)
1899年,章太炎第一次流亡日本期间,结识孙中山。此次见面,章太炎被孙中山“当今中国不流血就不能推翻满清王朝”的议论深深打动,连连叫好,称其为“卓识”。1901年,章太炎割发明志,并撰《剪辫发说》一文,寄给孙中山,此文随后发表在《中国旬报》上。
章太炎在东吴大学讲授中文课程,但他好对学生讲民族大义,给学生出的论文是“李自成胡林翼论”,意思是灭亡了大明的李自成,也胜过苦心孤诣维护异族江山的胡林翼。
章太炎在日本发起纪念支那亡国会,清朝驻日公使蔡均得知后,大为惊恐,请东京丨警丨察部门下令解散此会。日本丨警丨察便传讯章太炎等人,章等人“如约偕行,时着华服者只太炎和陈桃痴二人。太炎长衣大袖,手摇羽扇,颇为路人所注目”。日本丨警丨察问章等人是清国何省人?章回答:“我们是支那人,非清国人。”日本丨警丨察吃惊:“你在国内什么阶层?士族还是平民?”章回答:“遗民。”丨警丨察无奈,只好让他回去了。(此处章太炎所谓“支那人”,乃是故意针对大清国的一种说法,和后来日本对我国的蔑称不是一个意思;而他自称“遗民”,则是指叛逆满清统治的大汉遗民。)
中华民国成立前,曾开会商讨国旗一事。孙中山提出用晴天白日旗,黄兴主张用井字旗,袁世凯主张用龙旗,章太炎提议用首先光复南京的江浙联军的军旗五色旗。章说:“红、黄、蓝、白、黑五色,代表我国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寓意五族共和。”于是,五色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直至民国十六年改用青天白日旗。
民国建立后,章太炎强烈感受到南京临时政府的软弱无力,他提出的种种主张和方案不被采纳。此事,他更希望尽早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共御外辱。最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权衡对比后,他将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于是章太炎开始摇动手中的笔,为袁世凯摇旗呐喊,攻击同盟会的革命党人,骂他们是“鼠窃狗偷”的“群盗”。但当袁世凯如愿上台,并开始密谋称帝时,梁启超和章太炎等人才如梦方醒,悔之莫及。此时,章才认识到革命党人必须重新联合起来,于是主动找到孙中山、黄兴等人,开始商讨如何对付袁世凯的阴谋。
袁世凯上台后,给了章太炎一个虚职:“东三省筹边使”,并拨给他1万元费用。章踌躇满志,到吉林赴任,发表了《筹边使告东北父老书》和《筹边使四策》等文告。没想到刚到东北便受冷遇,无人迎接不说,召见吉林西南道孟宪彝和长春知府德养源,二人竟不理会。章气愤不已,找到吉林都督陈昭常说:“本使是国家堂堂官吏,他们被传不到,就是目无本使,就是目无共和国家!”陈昭常袁的用心,并不和章计较,对章恭敬如仪,好吃好喝招待,最终将章礼送出境了事。至此,章才若有所悟,对袁颇为失望。
当孙中山、黄兴等人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的时,章太炎已经和他们分道扬镳了。在民国成立的初期,章太炎虽为革命元老,但他的意见得不到采纳,故对原先的革命同志孙中山、黄兴颇有不满,他一直站在先是同盟会、后为国民党的对立面。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对那个被造反的新军士兵从床底下拖出来的黎元洪,一直都心生好感,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换,他都鼎力支持黎,以至于有报社记者说:“章太炎先生的政见,无外乎‘总统非黎公不可’。”
章太炎在为刘成禺的《洪宪纪事诗》作序时,将袁世凯的洪宪解释为:“袁世凯以明太祖建号洪武。满清以太平军为劲敌,其主洪也。武昌倡议者黎元洪,欲用其名以厌胜之,是以建元曰洪宪。”
章太炎到唐继尧处游说唐,发现唐没有出兵诚意,而且唐治下秩序混乱,乌烟瘴气,颇为失望。于是,他在白昼手提灯笼,漫步街市,灯笼上书“大元帅府秘书章”的字样,引起围观如堵。有人问他为何,他道:“此地种鸦片,漆黑一片,不照明何以举步?”也有说法称章在门口点着红灯笼,别人问起,他答:“四海茫茫,到处黑暗。”
1920年,章太炎由最初的反对军阀割据转变为赞成军阀割据,提出“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的主张。次年,黎元洪就任总统,章太炎受勋一枚,到处宣讲“联省自治”,还主张首都“南迁武汉”。
1923年9月,《华国月刊》在上海创刊,章太炎任社长,该刊宗旨为发扬“国故”,挽救“人心”。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发表宣言,实现国共合作。在国民党右派冯自由、居正等人的怂恿下,章太炎公开发表言论,反对国共和作。章太炎说蒋介石执行的三民主义是“卖国主义、党治主义与民不聊生主义。”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灵柩运到南京,奉安中山陵。章太炎专程来到南京吊唁,参加奉安大典。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灵柩运到南京,奉安中山陵。章太炎专程来到南京吊唁,参加奉安大典。章太炎到南京后,达官贵人们设宴为他接风洗尘。席间,有人请章题字留念。章想起沿途见闻,深感许多革命党人已腐化变质,有感而发,挥笔写下对联一副:“诸君鼠窃狗跳,斯君痛哭;此地龙盘虎踞,古之虚言。”众人见了,面面相觑。
章太炎曾作一联挽孙中山:“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因为碧云寺,明天启年间由太监魏忠贤扩建,并在此建坟,准备死后葬此。魏忠贤自缢后,他的党羽葛九思于1644年随清军入京,在此建魏的衣冠冢。1925年,孙中山在京逝世后,曾在该寺的后殿停过灵柩,因而此殿后改为名为中山堂。后又在该寺金刚宝座塔下建孙中山衣冠冢。章太炎反对***,对国共合作不满,于是以此联骂那些尊崇孙中山的人尽是魏忠贤的义子。
1927年,章太炎被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临时执委会点名称为第一号学阀,呈请国民党中央加以通缉。
1935年,国民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梅津美治郎签订《何梅协定》,章太炎对此丧权辱国的协定十分愤慨,当即作诗寄于友人,曰:“淮上无坚守,江心尚苟安。怜君未穷巧,更试出蓝看。”讽刺国民政府在淮河一带不设防坚守,竟把中原轻易丢掉,而仍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