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抗战时期,张恨水在重庆,胡秋霞和家里人被留在了安徽老家。张恨水惦念着老家,从他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寄给老家,由于战争,钱只能寄到金寨,胡秋霞爬山越岭两百多里山路冒着危险把一家人的活命钱取回来。老家人对胡秋霞的评价是,很像一个侠女,“爱劳动,胆子大,心眼好。”

抗战中,在重庆的张恨水帮胡秋霞找到了她的哥哥,以后两家互有往来。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将胡秋霞母子接到北平,刚开始她住在丈夫单位的宿舍里。1948年,她生下儿子张正后,为了更好地照顾胡秋霞,她被张恨水接回了家,和周南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1949年,张恨水脑溢血,还在哺乳中的胡秋霞与家人轮流照顾丈夫。等张恨水病好一些,她就搬到别处居住。张恨水每月来看他们,来了便乐呵呵地带着他们上小馆子。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胡秋霞剩下粮食给儿孙吃,自己却常常饿的浮肿。她去张恨水和周南的住处串门,总是带上一些吃的,生怕自己去吃了饭他们不够吃而为难。

周南病逝后,胡秋霞和张恨水没有一起生活。她常常去探望张恨水,到张恨水离世前,次数明显增多。

晚年的胡秋霞虽然有儿孙相伴,但却依旧寂寞,苦酒伴随了她整个后半生。她指着袅袅的檀香清烟对女儿说:“那就是我的伴……”

1983年,胡秋霞也告别人间。

1931年,张恨水与北平春明女中学生周淑云结婚,婚后,他根据《诗经·国风》第一章周南二字,为周淑云改名“周南”。

据张恨水的孙子张纪说,他听叔叔张伍说过,张恨水与周淑云由京剧结缘,而张伍则说是经人介绍认识。张恨水和周淑云的结识有好几种版本,而张家后人对于二人的事也三缄其口,故目前没有定论。

据相关材料说,张、周二人相遇是在春明女中的一次赈灾游园会上,组织者在这次游园会中安排了一场京剧演出,演出的剧目是传统名剧《玉堂春》中的《女起解》一折,张恨水被邀请出演押差崇公道这一角色。而扮演苏三的就是周淑云。

周淑云祖籍云南,出身于一个破落官僚家庭。父亲早故,只有母亲和一个弱智弟弟。因此,她成了母亲唯一的希望。这身世与张恨水《啼笑因缘》中沈凤喜较相似。而她就是看了《啼笑因缘》,转而倾慕张恨水的才华的。

两人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张恨水坦诚相告,已有两房妻室。周淑云追求的则是彼此相爱,终身相守,根本不在乎什么名份和地位。原先,周淑云的母亲并不同意二人的婚事,但周淑云坚持,母亲无奈,只好同意了。于是,17岁的周淑云以“外室”的身份同36岁的张恨水闪电式的结合了。

婚后,二人到苏杭一带旅行,度过了蜜月。回京后,张恨水便教周南读唐诗、学绘画、练书法,不时来段京腔对唱,其乐融融。无疑,周南的到来,给张恨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张恨水享受到了追慕已久的琴瑟相和、红袖添香的家庭温馨。当年,周南生下了一个白胖小子,取名张二水。1934年又生了儿子张全。

张恨水和周南终于让张恨水有了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周南不敢独自过马路,张恨水于是雇人力车拉她横穿马路;周南偶尔贪小便宜买布,却怎么也看不出是占了便宜;周南错将公鸡当成母鸡买回家……这些偶尔出现的小插曲,在张恨水的眼中都成了周南的娇憨可爱。

张恨水与周南结合后,他的创作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才子佳人习气消失了,原先的思想化色彩褪去了,思想感情更接近现实生活。张恨水的研究者们认为张恨水获得了爱情,无需再为天下儿女说相思了。

1935年,张恨水到上海创办《立报》。周南怀抱张全相伴其右,在上海,张恨水除编《立报》副刊外,尚有报刊约稿多达十篇。每天必定写作到深夜。周南却有早睡的习惯。不时将孩子送到张恨水怀抱,自管休息。张恨水只得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提笔写作。孩子哭时,还得哄逗。有时,周南还打招呼说:“里弄中有叫卖火腿粽子的,给我卖两只来。”张恨水点头听从。周南虽然爱使点大小姐的娇憨脾气,张恨水倒反觉得生活中增添了玩赏的乐趣。

抗战之初,全家迁居安徽潜山故居。张恨水只身入川,创办重庆《新民报》。周南却怎么也按耐不住单居山乡的寂寞。她带着张全和不满周岁的张伍,奔往重庆与张恨水团聚,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上演了一幕千里寻夫的悲喜剧。一路上,冒着兵荒马乱,枪林弹雨,甚至连续两天没有吃饭。有关这入蜀之难的情节,张恨水后来写进了小说《蜀道难》。

在重庆,一家人度过了艰苦的八年生活。“入蜀三年未做衣,破衫已不像东西。袜子跟通嘲鸭蛋,布鞋帮断像鸡皮。”是其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住的是“文协”的三间茅屋,下雨时,锅碗瓢盆全用上接漏,恨水戏称“待漏斋”。“瓦盘又唱食无鱼,近还牛肉不登厨。”为改善生活,周南学会了种菜、养猪。为不影响恨水写作,天不亮就叫孩子把猪赶上山,天黑后才赶回后院。

有一次日机轰炸重庆,周南闻讯奔到码头准备过江去看张恨水,到了江边,小轮已离开数尺,她不顾一切跨向小轮,一只脚在船上,一只脚还在船外,幸亏轮上的乘客相扶,才免意外。

周南又先后生下两个女儿明明和蓉蓉。生活的艰辛,孩子的料理,使她不曾开口一亮歌喉,张恨水在旧货摊上买来京胡,按图索音的拉起来。周南嫌其艺差,不肯露艺。但又禁不住弦索的诱惑,常常随着琴声唱上一曲。往往引来隔溪过路行人驻足而听。张恨水调笑说:“你不请自来,我吹箫引凤。”周南则说:“你的技艺不敢恭维,不过是聊胜于无而已。”

1946年,周南全家定居北平。1949年又生了第六个孩子张同。建国后,周南与恨水共同生活,精心护理着大病之后的张恨水。她身体一向单薄,积劳成疾,于1956年患乳腺癌做了手术。后来病情恶化,做了第二次手术。她默默承受着病魔的折磨,仍以笑脸迎人,直至卧床不起。张恨水才意识到她已经病入膏肓,向中央文史馆负责人讲述了周南的病情。文史馆派来名医,但已无济于事了。1959年10月14日,周南离开人世,其年仅四十又五。

1959年10月14日,周南因癌症病逝,临死前她最牵挂的是七岁的儿子张同。张恨水老泪纵横地在周南的额头深情地吻了一下,说了一句:“你放心去吧……”

张恨水沉浸在悲痛之中,先后数次把笔写作《悼亡吟》。“深山日永绿松阴,聊发豪音我佐琴。只是一场春梦破,画像双瞳出泪痕。”“影尽床前壁上悬,夜来恰是梦相连。今宵若有魂能会,只在垂杨夕照边。”张恨水给周南写了许多悼亡诗,这是他诗词的绝唱,从此再不写诗。

张恨水晚年,将周南的一张照片压在书桌的玻璃下,文丨革丨时,儿女怕照片被当成四旧,藏了起来,张恨水却重新找出来,挂在床头,日夜相对。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小说在线阅读_第19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民国文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第19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