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赤胆

张恨水说:“‘九一八’国难来了,举国惶惶。我自己也想到,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是个书生,是个没有权的新闻记者。‘百无一用是书生’,惟有这个时代,表现得最明白。想来想去,各人站在各人的岗位上,尽其所能为罢,也就只有如此聊报国家于万一而已。因之,自《太平花》改作起,我开始写抗战小说。”

“九·一八”事变后,张恨水开始写以抗战为题材的“国难小说”,如收在《弯弓集》内的短篇小说,意在“鼓励民气”(《弯弓集·序》)。中篇小说《巷战之夜》,则直接描写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艺术视野趋于开阔,格调趋于豪放。

张恨水用了两个月时间,写完了《弯弓集》,他在自序中痛陈“寇氛日深,民无死所”,深感“心如火焚”,接着他说明写《弯弓集》的本意:“今国难临头,必兴语言,唤醒国人,必求其无空不入;更有何待引申?然则以小说之文,写国难时之事物,而贡献于社会,则虽烽烟满目,山河破碎,固不嫌其为之者矣。……吾不文,然吾固以作小说为业,深知小说之不以国难而停,更于其间,略进吾一点鼓励民气之意,则亦可稍稍自慰矣。今国难小说,尚未多见,以不才之为其先驱,则抛砖引玉,将来有足为民族争光之小说也出,正未可料,则此鹅毛与瓜子,殊亦有可念者矣。”

张恨水为了《弯弓集》早日出版与读者见面,于是自费出版。这在张恨水一生出版的小说和散文集中,是唯一的一次自掏腰包。

抗日战争时期,张恨水埋首写国难小说,此时上海《申报》副刊《春秋》主编周瘦鹃来约稿,张恨水谢绝了,但周还在坚持,有朋友知道这消息后,好心规劝说:国内两大报纸的长篇小说全归你一人包办,自然是罕见的盛举,但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反映。但张恨水仍坚持不写。可周瘦鹃一而再,再而三地要他写稿,张恨水最后只好让步,便写了《东北四连长》。

由于张恨水积极宣传抗日,日寇曾向当时在北平的张学良将军提出抗议,并上了日寇特务机关的黑名单。张恨水被迫于1935年秋天离开了他视为第二故乡的北平,他曾有诗述及此事:“十年豪放居河朔,一夕流离散旧家。”

1937年8月15日,日军飞机空袭南京,南京城陷入恐慌,人们开始逃难,报纸销量骤然下降,但张恨水坚持将《南京人报》办下去,印刷部的全体工友和编采部的全体同仁体谅张恨水的处境,主动表示,为了抗日,只要几个钱维持生活,工薪全免了。那时张家已搬到南京郊区上新河,张恨水每日下午到报馆办公,一直到次日太阳东升,才可以下班,回到家倒头就睡,醒来之后又匆匆进城。从上新河到城区要步行十几里,每每行到半路,空袭警报就来了,南京郊区根本就没有防空工事,敌机一来,张恨水就趴在田坎下,或是掩伏在大树下。一待警报解除,他立即奔向报馆,马上着手当天的稿件。更重要的和最困难的则是筹措当天报社的开支。在那样的非常时期,即使是有钱存在银行里,也受提款的限制,每日只能取几十元,他只有四处告贷。在这种高度紧张、焦虑、恐慌中挣扎着,不到一个月,他就病倒了。但在他的坚持下,《南京人报》一直坚持到12月初,即南京沦陷前4天方才停刊。

南京沦陷后,张恨水安顿好家人,只身入川。当时43岁的张恨水决定投笔从戎。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他以自己的名义亲笔写了个呈文交给当时国民政府的第六部,希望用他的声望和影响,号召组织一大批爱国青年,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请认可他们的这个行动,并写明了他们不要钱,也不要枪弹,就只要第六部的认可。呈文是递上去了,但被拒绝了!张恨水请缨无路,入川后,立即写了部长篇小说《疯狂》,发泄愤慨的心情。但由于政治原因,连载时受到各方面的掣肘,下笔出言,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最后写成的与原意已有很大的出入,张恨水对此书很不满意。

张恨水的《热血之花》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抗日小说。《大江东去》是第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的中国作品。《虎贲万岁》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中国军队“以一敌八”,浴血巷战,乃至全军牺牲,惊天地、泣鬼神!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向一千多人颁发了“抗战胜利”勋章,张恨水也在其列。

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东北沦陷,张恨水痛感国土沦丧,他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呼吁开发西北,作为抗日的基地。1934年5月18日,张恨水带了一名工友,由北平出发,前往西北考察。张恨水一共考察了20多个县。在考察中,他亲眼目睹了当时西北的生活,全家找不到一片木头,家里没有被子,把沙烧热了当被子,18岁的大姑娘没有裤子穿,靠围着沙草过冬。他亲眼目睹,一个人要饿死,旁边的人把食物给他,但是其他人阻止他。因为这点食物已经救不了他,只能延长他的痛苦。所以,在1934年之后,张恨水更加关注现实,接连写了《燕归来》、《小西天》等作品。

婚姻

张恨水与第一个妻子徐文淑的婚姻与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是一段典型的包办婚姻。1912年秋,张恨水的父亲去世。张恨水随母亲戴氏从江西回到老家潜山。当时张恨水已经18岁了,母亲戴氏对张恨水寄寓了太大的希望,她不放心儿子在乱世中到外面瞎闯,要给张恨水找个媳妇,拴住儿子的心。

据媒婆说,姑娘家也是书香之家,门户相当。父亲徐海山,就是教书馆的私塾先生。徐家有个女儿叫徐大毛,待字闺阁,娴熟知礼,心灵手巧。戴氏一听,非常高兴,亲自出马,替儿相亲。

这日,徐家牌楼戏台唱戏,相亲就选择在这天。因媒婆说要“暗相”,就是先不惊动对方,但是双方都知道。相中了,再明媒过礼;相不中,外界也不知,双方也不失面子。所以,戴氏在媒婆的陪同下,来到徐家楼,对人便说是“看戏”。只见台前人山人海,甚是热闹。两个姑娘并肩而坐,又说又笑。媒婆指着其中一个说:“就是这一个。”戴氏一看,那姑娘眉清目秀,细皮白肉,模样可爱,神态大方。戴氏很是满意,于是两家很快定下亲事。

可是,戴氏和徐府双方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奸刁滑坏的职业媒婆,为了贪得媒礼,在暗中又使用了“连环调包计”。她给戴氏指的是徐家姑娘的表妹,坐在身边的才是相貌平常的大姑娘。就这样,媒婆设计导演,一手操作,终于成就了一个“门户相对”的“美满姻缘”。随即,下了聘礼,定了婚期。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小说在线阅读_第19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民国文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第19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