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杨翠喜

李叔同虎跑断食后留影

二十四、张恨水(初稿)

张恨水(1989-1967年),原名张心远,恨水是笔名。安徽潜山人。著名报人、章回体小说家。

关键词

缘起、著述、风靡、拥趸、泉涌、报人、

赤胆、婚姻、恨水、逸事、性情、归去、赞誉

缘起

童年时,张恨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

张恨水倒是出生在武将之家,他的祖父曾经做过参将,武功非常好,十几岁时就能举起百斤巨石。张恨水儿时目睹过祖父的功夫,并在《啼笑因缘》里。《啼笑因缘》中有个侠客叫关寿锋,他伸出筷子,一伸手把苍蝇挟住了。挟住了之后,苍蝇并未被挟烂,而是翅膀折断。这种挟苍蝇的功夫,张恨水的祖父曾经表演给他看。

张恨水的父亲也会武功,但是父亲觉得张恨水不应该再学武,而要求他学文。张恨水6岁入私塾学习。张恨水对文字非常敏感,善于对对子。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对子,上联叫做“九棵韭菜”,张恨水对曰:“十个石榴”。

张恨水记忆力极强,过目不忘。先生让他背书,他总是很快就背出来了。先生增加背诵的量,他也能迅速背诵。因为他极强的记忆力,故他有很好的文学功底,他的诗词、骈文、文言散文都做得非常好。

十岁那年,张恨水和他的四叔一起坐船,一觉醒来看到叔叔正在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连自己跟他说话也没有听清楚。他凑过去看,原来是一本《残唐演义》,于是他就挤在叔叔旁边和叔叔一起看。张恨水越看越爱看,等到叔叔看完,自己接过来看。从此之后,张恨水就拿着自己不多的零用钱,到处买小说看。他的私塾老师喜欢看《三国演义》,常常把《三国演义》放在书桌上,老师休息的时候,张恨水就马上偷过来看。

张恨水看古书,不仅看正文,也看批注,不仅看内容,也看书评。在张恨水看来,这些旁人读来未免枯燥的文字,妙处实不亚于小说本身。他从里面“懂了许多典故”,又“领悟了许多作文之法”;例如,“形容一个很健美的女子,我知道‘荷粉露垂,杏花烟润’,是绝好的笔法。”13岁时,张恨水开始创作第一篇武侠小说。

张恨水原本想去日本留学,但1912年秋,其父得急病去世,家中经济来源中断,张恨水只得中途辍学,后随家回原籍潜山,靠薄田数亩度日。第二年,张恨水考入苏州的孙中山所办的“蒙藏垦殖学校”。此时,他开始向《小说月报》投镐。他的短篇小说《旧新娘》(文言)、《梅花劫》(白话)受到该刊主编恽铁憔的赞许,可惜并没有能够刊出。

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学校被解散。张恨水失学,只能返回故乡。张恨水失学后,到南昌想继续求学。他到汉口时,正好他的一个亲戚加入了一个文明戏剧团,张恨水也加入这个戏剧团。他在文明戏剧团中,开始是写写说明书,后来便上台表演,据说他演过《落花梦》里边的一个生角,还演过《卖油郎与花魁女》里的卖油郎。张恨水表演时说话很快,而且,带一点安徽的或者是江西的土音。张恨水的演员经历,给他的创作起了很大的帮助。他说:“当我描写一个人的时候,不容易着笔的时候,我便自己对镜子演戏给自己看,往往能解决一个困难的问题。”他的房间里挂了一面大镜子,写作的时候,他就对着镜子表演,在表演过程当中获得灵感,然后写到小说里去。

张恨水从文明戏剧团回到家乡,总是遭到家乡人的白眼。因为张恨水每次回家,都是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时候,张恨水在家不事生产,不会谋生,每次外出都要向家中要钱,还当了戏子,所以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大包衣”(包衣就是胎盘,当时认为包衣无用,只能扔掉)。此时。张恨水在文明戏剧团时认识的朋友郝耕仁,写信给他,说他想学习《老残游记》中的老残,到处游历,问张恨水是否愿意同行,并说明费用由他承担。张恨水此时在家乡正是抬不起头的时候,所以马上就同意了。他们在安庆会合,准备一起步行去北京。二人化装成药商,出发了。

他们走到扬州邵伯镇时,准备找个旅店休息。旅店老板发现他们不是药商,样子有点特别,要求他们一定要找铺保,否则不能住店。郝耕仁就到了镇上的西药店去找铺保,西药店的经理告诉他,前方正在发生战事,这里军阀混战,你们两个人很容易被人家当作探子抓起来,所以,我劝你们还是赶快回去,不要再走了,否则有生命危险。郝耕仁和张恨水只好慌慌张张地离开邵伯。他们没有回去的路费,只好把药减价卖给西药店,打道而回。而这一次游历让张恨水了解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生活状况。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给张恨水“很大的刺激”。他决定去北京,计划先在北大旁听,慢慢地转为一名正式生。初衷为求学而来,可是由于穷,不得不找份事做。随即又发现,只做一份事工资甚菲,便同时兼着两张报纸的工作,“这样,决不让我有时间再去读书了”。

著述

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张恨水1919年以前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

从《春明外史》开始,张恨水首创了九字回目。他认为以前的章回小说,对于回目都不太考究,字数不一,词藻也不典雅。基于此,他煞费苦心地始创了“九字回目”,而且还定了几个原则:一、回目文字一定要切合本回的高丨潮丨;二、词藻要华丽典雅;三、所取字句和典故,一定要诨成;四、回目成上下联,均为九字,求得一律,平仄对仗,上联是仄声,下联必须是平声落韵。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的是北京豪门,于是读者就推测开了,有的说是袁世凯家,有的说是钱能训家,众说纷纭,很是热闹了一阵。张恨水在《写作生涯回忆》中有个公开的答复:“《金粉世家》,是指着当年北京豪门哪一家?‘袁’?‘唐’?‘孙’?‘梁’?全有些像,却又不全像。我曾干脆告诉人家,哪家也不是!哪家也是!”

真正把张恨水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这部小说至今已有二三十个版本,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戏的人也知道梅兰芳一样。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小说在线阅读_第19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民国文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第19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