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指舍利赴港:二零零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上午,佛指舍利在香港会展中心供香港市民瞻仰,供奉期十天来有近百万人次入场,创历史之最(佛诞日在香港是公众假期)。佛指舍利也曾赴韩国让信众供奉。
佛指骨舍利传入中国
史书记载,印度当年有两次大规模的佛舍利崇奉供养活动。一次是释迦牟尼涅槃荼毗(即火化)后,摩揭陀国等8国修塔供养释迦牟尼佛舍利。到了孔雀王朝阿育王(当政于公元前3世纪)时期,他将8国供养的佛舍利重新收集起来,用八万四千个宝瓶盛舍利,放入八万四千个金银琉璃宝匣内。传说,法力无边的阿育王“役使鬼神,于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在世界各地修造起八万四千座塔”,史称阿育王塔,供养佛舍利。
中国佛教陶瓷艺术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陈景富翻阅了大量佛教典籍发现,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佛经记载着供养佛舍利的内容,在南京、洛阳等地也出现了多座供奉佛舍利的阿育王塔。到了隋代,隋文帝杨坚推行佛教,模仿阿育王在神州大地上普建佛塔,使佛舍利在中国的崇奉走进鼎盛。
隋文帝与佛教渊源深厚。传说有个印度僧人找到杨坚,给了他一裹舍利说:“此为大觉(佛)遗身也,檀越(施主)当盛兴显,则来福无疆。”说完不知去向。杨坚当皇帝后三次下诏,修造了一百多处佛塔,然后将舍利装入琉璃瓶,一路焚香,送往全国各佛塔供奉。隋文帝的这一举动影响了东邻的新罗、高句丽,两国使者就各请了一枚舍利回国,照着中国的样子修塔供养。
陈景富发现,在这些历史记载中,虽然到处都写着“佛舍利”,但没有一处明确出现“佛指骨舍利”的字样。“佛指骨舍利”似乎是突然间就出现在大唐皇帝的尊奉之中,这让陈景富多年的探究找到一个足以“突破”的关口。大唐皇帝姓李,自称是道教祖师老子的后人,所以一开始,唐朝皇帝对佛教并不推崇。唐太宗甚至一度认为佛教是“弊俗之虚术”。但大唐之所以兴盛,就在于胸怀包容。唐太宗不以个人好恶来治国,而是顺应民间逐渐升温的尊佛,以一种对外来文化吸收的态度,“示存异方之教”。
唐太宗晚年皈依了佛教,自称是“菩萨戒弟子”,修建佛寺、支持译经。历史上,唐太宗与法门寺的渊源,是他在贞观五年“敕令开示佛舍利”。因为“古老传云: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这是大唐皇帝第一次将法门寺所藏的佛舍利“示人”。据说开示果然出现了“令生善”的灵异现象:唐《法苑珠林》中记载“既出舍利,通现道俗,无数千人,一时同观。有一盲人,积年目瞑,努眼直视,忽然明净。”盲人见了佛舍利,居然“复明”了,可见佛舍利的法力有多厉害。唐朝由此开始温和的贞观之治,法门寺也获得了国寺的地位。
随后,唐高宗在显庆四年首次以皇帝身份开启地宫迎请佛指骨舍利到长安、洛阳供养长达两年。等到送舍利回地宫时,皇后武则天出主意,以天子之仪的九重金棺银椁瘗藏,可谓尊崇至极,无以复加。后来,她还将自己的“一腰绣裙”送进地宫供养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