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法门寺地宫与四枚佛指舍利

自公元874年初法门寺唐代地宫封埋至公元1987年5月重新发现,时间过了一个千年(相距1113年)。当年考古发掘发现,法门寺塔唐代地宫的建制模拟帝王陵寝,坐北向南,其形状略呈长“甲”字形,为顶窑洞式石质建筑。整个地宫由踏步台阶、平台、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龛7部分组成,以石门相隔。地宫全长21.12米,面积为31.84平方米。这个地宫唐朝几代帝王都曾予以修缮,懿宗时又加以扩建。

据介绍,由地宫口拾级而下至一平台,经第一道石门进入甬道,甬道尽头是第二道石门。石门被两块石碑堵住,分别为有关地宫修建与供奉情况的《志文碑》与《物帐碑》。打开第二道石门便进入地宫前室。于是,湮没了一千多年的佛指舍利出现了。根据发现的时间顺序,文物考古与宗教界人士将地宫内发现的四枚佛指舍利依次排列后命名为第一枚佛指舍利; 第二枚佛指舍利; 第三枚佛指舍利(佛指真身灵骨);第四枚佛指舍利。

其中前室为阿育王塔第四枚舍利,中室为汉白玉灵帐第二枚舍利,后室为八重宝函第一枚舍利,密室的是五重宝函第三枚舍利。四枚中只有一枚为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或称之“灵骨”,“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其余三枚则称之为“影骨”,但“影骨”也称之“佛指舍利”,并受到与真身舍利相同的供养。

真身佛指舍利(灵骨)亦称“第三枚佛指舍利”,发现于1987年5月10日。因担心在遭遇法难时被毁,此枚舍利被秘藏在地宫后室正面墙根下的泥土中。舍利为五重宝函所包裹。

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第二重宝函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45尊造像,所以被命名为“四十五尊造像顶函”。函身东侧下方錾刻有“奉皇帝敕造释迦牟尼真身宝函”。

第三重宝函是一檀香木函。木质已朽,其顶及函身都有银质雕花包角。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在椁盖上雕着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一个壶门座玉棺。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

玉棺之内供奉的舍利就是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指节其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

第一枚佛指舍利(影骨)发现于1987年5月5日凌晨一时。位于地宫后室的它是所有四枚舍利中受到最隆重礼遇的一枚,一共被八重宝函所包裹。

依次为(从外向内数):第一重宝函是银棱盝顶黑漆檀香木宝函(盝顶就是函盖上棱成斜面的函)。

第二重宝函是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第三重宝函是素面顶银函,函顶和四面雕刻有佛像。第四重宝函是鎏金如来说法顶银函。第五重宝函是如意轮观音盝顶金函。第六重宝函是金筐宝钿珍珠装金函。第七重宝函是金筐宝细珍珠装珷玞石函。

第八重宝函是宝珠顶单檐四门金塔。在金塔塔基上立一银柱,佛指舍利便套在银柱之上。这枚指舍利是四枚舍利中外表最美好的一枚。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5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5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