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竖三世佛在大雄宝殿的排列:中间主尊是释迦牟尼佛,西侧是燃灯佛,东侧为弥勒佛。释迦佛两旁的胁侍:若其年龄是一老一少,则老的是大迦叶,年青的是阿难;若站立两旁的胁侍年龄相近,则左边的是目键连,右边的是舍利弗。

燃灯佛、释迦牟尼佛

明代以后,大殿设像已有成法。一般丛林大殿正中主尊或设释迦牟尼佛,或设三身佛,或设三世佛,或设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或设接引佛(阿弥陀佛),或设五方佛,或设七佛。

三身佛是根据大乘教理表示释迦牟尼佛的三种不同之身: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应身佛释迦牟尼佛。三身佛形貌一致,是以手印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法身佛结法界定印,两手仰掌相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大拇指向上相触;报身佛结与愿印,左手安于双膝上,右手仰掌垂下;应身佛就是释迦牟尼成道的姿势或者作禅定印。

三身佛:释迦牟尼、大日如来、卢舍那佛

五方佛

有的寺院大殿里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代表法界体性智,佛呈跏趺坐,手结智拳印。左手第一位是南方宝生佛,表福德,象征平等性智,其身金色,所结手印或为满愿印,可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即左手持衣角当心,右手仰掌;或结另一种手印,左手为拳,右手开于外方,屈无名指与小指,中指与二指、大指剑立。左手第二位是东方阿閦佛,表觉性,代表大圆镜智,手印为破魔印,即右手舒五指指地,左手以五指执衣角。右手第一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代表成所作智,其造像为金色,所作手印为施无畏印,即左手执衣两角,右手展掌,竖其五指,当肩向外。右手第二位是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代表妙观察智。这五佛,根据密宗的理论综合说明佛的意义,即五佛表五智也。

在一些大型的寺庙里,大雄宝殿后面还建有一座本寺主供菩萨殿。按常规为海岛观音群塑,集中表现佛教故事,,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观音两边还有善财童子和龙女。另外,有些寺庙还会将一些本地有名的传说故事列入其中,如杭州灵隐寺就列入了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有些菩萨殿供奉的是文殊菩萨,或者是地藏菩萨等等。再有些是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

寺院最后就是法堂和藏经楼。法堂或称讲堂,它即是高僧们讲法的地方,也是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和法座,法座背后有大的木板屏,常绘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中常把佛说法喻为狮子吼,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座。经书是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寺院都会建藏经楼用来存放佛经。也有法堂和藏经楼合为一体,即楼下是法堂,楼上作藏经楼,称作藏经阁。

除此之外,寺庙的东西两侧还建有配殿及附属设施,以供僧众居住;条件好的寺院还建有园林,组成一个雄伟的建筑群。

一、佛教名寺

白马寺

位于河南省洛阳以东,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曾夜梦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自西方飞来。大臣傅毅认为这是西方的佛,汉明帝遂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余人于永平七年(64年)赴天竺(古印度)求佛法。他们在西域的大月氏(古代阿富汗)遇到了来自天竺的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得佛经佛像,于是相偕同行,以白马驮经,齐至洛阳。为了让两位高僧居住和译经,汉明帝赦命在城西的雍门外按天竺式样构建了一组建筑,以僧人们暂住的“鸿胪寺”的“寺”字称之,并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而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自建立后,就成为中国佛教的传播中心之一。摄摩腾和竺法兰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历朝历代也有许多西域和其他国家的僧侣来此学习、交流。到北魏时期,洛阳诸寺中,白马寺的香火最为隆盛。唐朝时,武则天任命她的男宠薛怀义为白马寺的主持,并在垂拱元年为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这时的白马寺发展到了历史上的顶峰,建筑宏伟,有僧众千余人,并吸引各国的佛教徒前来朝拜。此后白马寺又几经兴废,明嘉靖三十四年和清康熙五十二年的两次重修,奠定了今日的格局。民国时,白马寺逐渐冷落萧条,残败破乱。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宗教活动均停止,白马寺被毁,佛像、经卷、文物被破坏,寺庙也差点被烧掉。

寺门外有相对而立的青石马两匹,造型优美,形态温顺。山门内为白马寺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它其实是白马寺原先的山门,元代置四大天王和韦驮、弥勒佛像,明代时在它的前面再建了一座山门,于是原山门就改称天王殿。清凉台位于寺院后部,是一座高台建筑,相传这是汉明帝少年时的避暑读书之处,后来让给两位高僧下榻。

现存佛像百余尊,多为元明清代所造。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大雄殿内的元代三世佛、十八罗汉和二天将像,堪称镇寺之宝。寺内有历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著名的是“赵碑”和“断文碑”,分别位于山门内的东西两侧。赵碑指元至顺四年赵孟钍樾吹摹堵寰┌茁碜嫱ゼ恰繁淖痔邃烊鳎嵘裥愎牵鞘榉ㄒ帐醯恼淦贰6衔谋煌ň薮蟮陌虢夭斜吨匦尬骶┌茁硭录恰繁�

白马寺有许多中国的“第一”:第一座古刹;第一座古塔是在白马寺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法门寺

又称法云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有一种说法认为法门寺及真身宝塔始建于古印度阿育王(前273年~前232年)兴建八万四千塔之时,先建塔后建寺。北周以前法门寺名为阿育王寺,寺塔名为阿育王塔。另一种说法受到了出土的汉代瓦当、砖刻的支持,认为法门寺建于东汉桓灵之世。有文字记载,北魏时法门寺已经存在并有较大的规模。在北周武帝时大兴灭佛运动,法门寺也几乎完全被毁。隋朝建立后推崇佛教,法门寺得以重建,但未恢复到北魏时的规模。

唐代建立后,法门寺走向它的全盛时期。法门寺的寺名为唐高祖李渊所取,他当时名义上还是隋朝的大丞相。唐朝建立后,法门寺成为帝国崇拜、供养佛舍利的中心和皇家内道场,在国家宗教生活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后唐中宗提名为“真身宝塔”,唐中宗殷勤事佛,曾与韦后等人下发入塔(于1978年秋出土)。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法门寺受到了波及。唐懿宗时举行了唐朝最后一次迎奉佛骨的活动,法门寺在这时得以重修,地宫的情况在此后就未曾改变过。唐朝皇帝曾迎奉佛骨七次,每次都对寺院大施财物,这为寺塔的扩建提供了方便。法门寺经过多次修筑增建,形成了二十四院的形制。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51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51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