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
寺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比丘尼)居住的处所。寺,又称寺庙和寺院(在印度叫精舍)。寺庙建筑的主体,一般都是纵向排列的,前后顺序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主供菩萨殿、法堂和藏经楼。
山门就是寺庙的大门,一般称为“三门”,通常是一座三个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为正门即空门,左右各一个稍小的门即无相门和无作门。人们常说的“身入空门”,即指进入寺院大门,开始过清静的生活。山门布局也不尽相同:有一门一殿的,有三门一殿的,也有四进七殿的,还有入门见殿的。三门三殿即:空门、天相门与天作门、大雄宝殿、罗汉殿与观音殿。跨入山门,应有一通道式的长方形建筑,这就是山门殿。山门殿内一般塑有两个对称的手持金刚杵的力士像,这就是哼哈二将。
哼哈二将、韦驮
穿过山门殿,一般的寺庙都建有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中间供奉着弥勒佛,东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弥勒佛的背面塑有韦驮像。天王殿中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并且还配上了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人们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因此深受世人喜爱。
四大天王
天王殿后面,通常就是寺庙中最高大的建筑大雄宝殿了。大雄宝殿的建筑一般为重檐歇山式,所以看上去高大敞亮,雄伟壮观,加上佛教建筑特定的颜色,更显得金碧辉煌。一般情况下,寺庙中的佛事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大雄宝殿是供奉佛陀的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是佛陀的德号之一,因为佛陀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称大雄。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为主,也有供奉三宝佛者,即外加药师佛、阿弥陀佛;或以象征解行并重的大迦叶、阿难尊者侍立在佛陀左右;或者佛祖左右胁侍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或供奉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佛像前有两供养人跪在莲花上,手捧果品,作奉献状。大雄宝殿两侧通常塑有十八罗汉像,有的还塑有二十诸天(即二十位护法天神)和十二圆觉(即十二位圆通融达、大觉有情的菩萨)。
宁海香山广德寺大雄宝殿
大迦叶、阿难尊者侍立在释迦佛左右
自宋代以来,较大佛殿常供三尊佛像,所谓三佛同殿。有些寺院以弥勒佛为中尊,以释迦佛、弥陀佛位于左右,又以无著、天亲二菩萨为弥勒佛胁侍。有些寺院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尊,以弥陀佛、弥勒佛位于左右,又以大迦叶、阿难为释迦佛胁侍。也有一些寺院以释迦佛、药师佛、弥勒佛为三尊。弥勒身为未来佛,有的另居于弥勒殿。宋辽时代佛殿,也有供五佛乃至七佛的。五佛亦称五智如来或五方佛。元代巨刹,多有前后二佛殿,前佛殿塑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佛、弥勒佛;后佛殿则塑五如来。这些殿中的弥勒佛形像并不是袒腹大肚的那一种。
横三世佛
明代之大殿,多塑三世佛,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称为横三世佛: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娑(读:缩)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药师佛常作一手持钵,另一手作持药丸状,又或者持宝塔;阿弥陀佛常作两手相托或两手交叉,两大拇指对顶的手印,有的掌中有莲台。
竖三世佛
另一种三世佛按照时间来划分:过去的迦叶佛(亦称燃灯佛)、现在的释迦佛与未来的弥勒佛,称为竖三世佛。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未来佛即弥勒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竖三世佛是十三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