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没有根的千年古藤

距离何仙姑家庙大约有300米,有一条号称东南亚藤类之冠的盘龙古藤。传说何仙姑成仙后返回家乡,在家庙旁的树林里乘凉。吕洞宾听闻,欣然赴会,匆忙间用神仙拐杖钩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撒手丢掉拐杖,驾起祥云向何仙姑道歉。何仙姑的绿丝带化作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为几棵支撑古藤的大树。

据考证,这根古藤的学名为“白花鱼藤”,是我国稀有的植物,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本是由青藤绕着一棵古榕和几棵杂树繁衍而成,藤树交错,藤根源头在哪里?至今仍是个谜。古藤枝干直径最粗处达1.5米,延伸跨度30多米,覆盖面积近500平方米,6月花开时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8月结果。从远处看,这株古藤就像白色的巨龙,气势磅礴。

【道教人物】

老子

是古代一位大哲学家和思想家,大约活动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他最重要的著作是《道德经》,由于该书后被道教奉为经典,所以老子就被看成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公元前3世纪以后,道教界早期的许多人士逐渐把老子神化,对他加以供奉。当时的道教还没有正式成型,只是作为一种思潮,被称为“黄老道 ”。黄老,指的就是黄帝和老子。因为老子在中国古代是一位有很大影响的哲学家,在原始道教创立后,道教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把老子加以神化,作为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偶像。对老子的出生,在道教经典中有好几种神奇说法。

说法一:传说他在天地还没有分开时就出生了,也就是把他看成是世界的创造者;

说法二:传说他是人间一个姓尹的女子受到太阳的感应而怀孕生下的;

说法三:认为他是由世界之母(圣母)在一棵李子树旁吃了一个李子而怀胎,81年后才被生下来的,所以他姓李。

所有的传说都认为,老子一出生就是满头白发,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化胡

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曾经担任过当时宫廷图书馆管理员,非常博学。看到国家开始衰落,老子就辞去职务去了西方。他经过边界时,当地的一个官员请求他写点东西,于是他就写了关于道德的文章,赠给那位官员。这就是老子留下的名着《道德经》,也是后来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传说老子活了160-200岁。 后来有一种说法,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到了印度。根据道教的传说,他在那里变成了佛,建立了佛教,并开始对印度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

张道陵

张陵,道教称张道陵,生于东汉。他的八世祖为张良。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之后功成身退,随赤松子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

张道陵自幼聪慧,七岁时,开始学习儒家“五经”,以后,不断学习到社会上流传的天文、地理一类的书。他刻苦学习,立志做官,并想辅佐汉室,荣宗耀祖。志向和毅力鼓舞着他,最后,他进入了全国的高等学府——洛阳太学,在这里他博通五经,成了一名饱学之士。张道陵太学毕业后,他想跟他的老师一样授徒讲经,一举成名。他先后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观和西北的通仙观,设立讲堂,教授五经。数年间,学生由千人之多,乡人称他为“大儒”,名传一方。

汉明帝永平二年,张道陵二十五岁,被郡守以“贤良”推荐到朝廷,后来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强权的横行,为官的贪赃枉法,老百姓食不裹腹怨声载道。他又想到自己为一介书生、小小县令,怎么也改变不了这样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张良,出离尘世,善保自身,以图延年益寿罢了。

于是,张道陵约在明帝末年,谢绝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辞去江州令职,便北上洛阳,隐居北邙山中,潜心修习黄老长生之道。他研读了《道德经》、《河图》、《洛书》以及谶纬之学。三年后,相传神兽白虎衔符而至其所,其道术日益完善。

汉章帝建初五年,在京城举行了白虎观会议,章帝主持以图谶证五经,也就是以神学来讲五经,听说北邙山有个张道陵,便征召他为经学博士,张道陵无心辅佐汉室,便避而不见。和帝永元四年,朝廷又下诏征张道陵为太傅,封冀县侯,但张道陵却视之为粪土,所以三诏而不就。张道陵对来使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道陵决心离开云游名山大川、访求仙术去了。

张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这里山青水秀,景色清幽,传说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经过三年而九天神丹炼成;而龙虎出现,所以,此山又称龙虎山。六十多岁的张道陵,服下神丹,身体健如青壮年,后又得秘书以及驱鬼之术。为了广传道术,他离开龙虎山,又到蜀郡的鹤鸣山去了。

汉顺帝汉安元年,张道陵为了在鹤鸣山把道传下去,自称太上老君降临,亲手授给他《洞极经》一部,三五都功玉印一枚,雌雄斩邪剑两把,还有二仪交泰冠、驱邪帔风、通天至简等物,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事成之后,向老君汇报。“正一盟威之道”很快就传开了。

汉安年,张道陵带着弟子,到了青城山,降服了“六天魔王”、“五部鬼帅”,使青城山得以安静,山民安居乐业,并纷纷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山民奉张道陵为代天行道之师,即“张天师”, 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称为“天师道”。

张道陵为了严密组织纪律,加强对教众的信仰宣传,他规定凡教众需交五斗米供斋醮使用,这就是后来称为的“五斗米道”。还规定教众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另外,规定教民内要慈孝,外要敬让,不准兴讼好斗,不准欺诈世人。由于五斗米道传道纪律严密,教风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汉桓帝永寿元年,张道陵己届一百二十二岁,他自知大限将至,便鹿堂治(今四川绵阳县)开会,嘱咐身后之事。天师当众宣布,其天师之位,由弟子张衡承继,特别强调说明:“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就这样正式规定了历代天师之位,一定要有张家宗亲来继承的传承关系。第二年,天师道祖师张道陵,以一百二十三岁的高龄,在鹤鸣山中羽化。

张道陵由于身为道教天师道,开教祖师,受到后代帝王的不断封赠:唐玄宗册赠他为太师;唐僖宗册封他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册封他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他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张道陵羽化后,其子张衡继天师位,此后代代相传,至今己传至六十四代。

张三丰

关于张三丰的传说相当多,仅名字号就有二十余个,有通、全、全一、百化、玄玄子、三丰、三峰、山峰居宝、君实、思廉、疯汉子、迫退道人等。或说他是陕西宝鸡人,或说是山西平阳人,还有说是辽东懿州人,或是辽阳积翠山人,或是天目山人。实际上从南北朝到明代有多人,竟三丰所化,时间延续好多年,地域遍及大江南北。

北宋时的张三丰,据《王征南墓志铭》》载,三丰北赴洋京途中的一个夜晚,梦见真武神君降临,向他传授掌法。次日黎明,张三丰用神拳打败了一群拦路抢劫的强盗,从此,张三丰以武当内家拳技闻名一世。

元明时的张三丰字君宝,或叫君实,号玄子。据说他长得天生一副神仙像,魁伟的体形如龟似鹤,两耳垂是,硬长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圆大的眼睛,他打扮十分奇特,无论春夏秋冬总是穿着一件破烂衣服,人称「张邋遢」或者“邋遢道人”。披着一件蓑衣,有时一餐食数斗,有时数日一食,或者数月不食,自其父母死后就开始了漫长的云游生活,日游名山古刹,夜通道教经书。他爱好云游,相传他一日能行千里,吕祖有诗曰:“朝游北海暮苍梧”。《德安府志》中曾记载过,张三丰一度在太平山上隐居,但张三丰天性随和,和当地的父老乡亲们还挺熟络的。这天张三丰要走了,邀请这些乡里的老人们吃顿饭做别,但张三丰山上久不生火,连火种也没有了,张三丰说下山去取,顷刻之间就回来了,然而上山下山要往返四十里地呢。同时张三丰还又买来一点豆腐来下菜,当时也不兴弄个塑料袋一盛,而是用木板托着拿来的。吃完饭后,张三丰嘱咐他们,这是唐邑城西关姓王家的东西,帮我把这豆腐板还了吧。这些老乡找到这个地方一问,还真是姓王这人的东西,然而唐邑城离太平山要有一百四十多里地哪!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46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46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