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铜镜
在重多法宝中,铜镜的挡煞能力是最强的。古人长期使用铜镜,铜镜不仅是照面的器具和工艺品,也是一种兼有多样功能的法宝。铜镜的神明妙用,首先在于它能“观照妖魁原形”。葛洪《抱朴子》言,世上万物久炼成精者,都有本事假托人形以迷惑人,“惟不能易镜中真形”,它们一看见铜镜,也就暴露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赶快溜走。基于这一原理,凡在捉鬼妖等活动时,先用一面镜子当识破妖怪的法宝,其时镜子乍现,妖怪就逃之夭夭了。比如古代武士甲胄的后背或前胸部位,多嵌有一块“护心镜”,一方面,镜材的铜质本身具有抵御剑矢之类武器侵害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们又可以发挥镇吓诸多鬼怪妖物的功能;再比如,把一块小圆镜镶在大门顶端中间部位的民居建筑习俗,在中国许多地区盛行,甚至直到今天,还常常出现在现代风格的建筑物上,只不过镜子的材料已由熟铜变成了玻璃,不锈钢,反光银纸等。又比如,在传统的婚礼风俗中,铜镜是使用场合和次数最多的祛邪工具,新娘穿著有铜镜的新衣上轿去婆家;在花轿进入婆家大门前,还要由专职人员用铜镜在轿厢内上下左右仔细地“搜寻”一遍;在洞房里,一面大铜镜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器物。此外,布些地方,铜镜也被使用在民间丧葬活动中,人们将其置于墓穴顶部,或棺床的四角,这些安排均出于辟邪的需要。
其他避邪物:
雷击木
民间认为被雷电击倒的大村具有镇慑作用。因为雷已经把鬼怪邪魔都从这棵树上驱走了,其他鬼祟再见到这棵树木,也不敢靠近它了。所以在东北一带,民间常用绳穿起一块雷击木,戴在小孩手腕上或者挂在脖子上,认为这样孩子就好养活。
符咒
是道家方土驱鬼役神的法术手段,在民间影响很广,如“门联”、“福禄寿”、“天官赐福”、“百事大吉”等都属于此类。旧时人们过江要佩一个“禹 ”字,以驱逐水中的凶神恶鬼。因为禹是治水的能手,人们相信“禹”字里有大禹的精神和能力,故能借助禹符起到避开水患的作用。
兽符
麒麟、凤凰、狮子、老虎等兽的图象也有驱邪能力。民间常把这种动物的图象贴在墙上、门上或用来制作成童衣、童帽、童鞋上的装饰物,如虎头鞋等,相信依靠这些兽类的保护能够免除灾祸,给人们带来好运气。
葫芦
民间认为葫芦是神仙的用物,因此,常常将葫芦挂在门首,或者将绘有葫芦里溢出灵气的画贴于堂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将鬼祟降服、驱除。
第三节、祝由十三科
祝由科是古代医术的一种流派,即祝说病由,不需用针灸或药来治病,是巫术治疗法。在上古时代,医师就是巫师。巫师运用法术,驱使鬼神,为人民解灾、救难、治病。他们甚至能起死回生。所以,在古代,“巫医”两个字总是连在一起的。 按《历代职官表》所载,“祝由”治病的方法在唐代的“太医署”中是四大科之一,只不过名字叫作“咒禁”,更加强调其“祝祷”的内涵以及祷词的“咒语”性质。唐代的“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又是医疗单位,在编制上分为四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每一科中设“博士”、 “医师”、“医工”等,在当时的“咒禁科”中设有“咒禁博士”、“咒禁师”、“咒禁工”等。元代以后医事更加的分化,分为十三科,即;大方脉科、小方脉科、杂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禁科(指使用禁方、禁药和单方重剂治疗病邪的方法)、祝由科,故民间有“中医十三科,不识祝由科,别称十三科之说”。明代的最高医疗管理和教育机构是“太医院”。太医院中设有十三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因祝由科排在十三科之末,所以有“祝由十三科”之称。所以祝由科在古代是“专科”来的。
古人云:“吾心无鬼,鬼何以侵之?吾心无邪,邪何以扰之?吾心无魔,魔何以袭之?”故鬼神致病皆由心生。心中所生出来的思想哪个是邪?哪个是魔?就要首先要弄清。认识清楚之后,念咒诀就会行之有效。邪与魔就会彻底清除。问题是有的邪魔演化出诱人姿态,迷惑了人,让人产生了感情,依恋不舍,还觉得是好,这就难办。唐僧虽是高僧,但还未能看清“白骨精”的面目,又错怪了孙悟空的除妖。不是人说好的就是好,天定的好才是真正的好。
祝由治疗疾病的病因大多是心理不健全,故七情、六淫相乘而袭之。有很多种病,是间接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其源在于心。
也有一种因素,叫撞邪。有在清明、重阳、七月十四等日子,又或者在深夜、清晨,外出是时候,看到不干净的东西,或者遇到一阵阴风浸入体内,那么就会大病一场。祝由治疗肿瘤是公认的,但也局限在心理所致的肿瘤,而并非所有的肿瘤都可以治。有很多器质性病变也是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这些器官或组织产生的病变祝由亦可治。从气功的角度讲,人体患病无非是心病和身病。心病是祝由治疗的范围,部分身病也属于祝由治疗的范围,但祝由并非包治一切“心病”,要理解到祝由仅仅是医学的补充,不是治病的唯一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很多种病,已经攻克,但有些病仍未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这也是祝由科流传几千年仍未灭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