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航海技术及外交
第一节、古代航海技术
航海罗盘
早在战国时我们祖先就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制成最早的指南针--司南。司南由一把“勺子”和一个“地盘”两部分组成。司南勺由整块磁石制成。它的磁南极那一头琢成长柄,圆圆的底部是它的重心,琢得非常光滑。地盘是个铜质的方盘,中央有个光滑的圆槽,四周刻着格线和表示24个方位的文字。由于司南的底部和地盘的圆槽都很光滑,司南放进了地盘就能灵活地转动,在它静止下来的时候,磁石的指极性使长柄总是指向南方。这种仪器就是指南针的前身,由于当初使用司南必须配上地盘,所以后来指南针也叫罗盘针。
在制作中,天然磁石因打击受热容易失磁,磁性较弱,司南不能广泛流传。到宋朝时,有人发现了人造磁铁。钢铁在磁石上磨过,就带有磁性,这种磁性比较稳固不容易丢失。后来在长期实践中出现了指南鱼。从指南鱼再加以改进,把带磁的薄片改成带磁的钢针,就创造了比指南鱼更进一步的新的指南仪器。把一支缝纫用的小钢针,在天然磁石上磨过,使它带有磁性,人造磁体的指南针就这样产生了。
指南针发明后很快就应用于航海,但并不排斥天文导航,二者可配合使用,这更能促进航海天文知识的进步。
中国使用指南针导航不久,就被阿拉伯海船采取,并经阿拉伯人把这一伟大发明传到欧洲。中国人首先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比欧洲人至少早80年。
古代造船技术。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到了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打一次战役,汉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动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有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有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还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当然,楼船是最重要的船舰,是水师的主力。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
秦汉造船业的发展,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孙吴所据之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战士。以造船业见长的吴国在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见造船业之盛。到南朝时,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为了提高航行速度,南齐大科学家祖冲之"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南齐书》)。 它是装有桨轮的船舶,称为"车船"。这种船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船的前进。虽然没有风帆利用自然力那样经济,但是这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为后来船舶动力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约瑟说:“你们的祖先在航海方面远比我们的祖先来得先进。中国远在欧洲之前懂得用前后帆的系统御风而行,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在中国航海史上从未用过多桨奴隶船。”
第二节、古代著名外交家
张骞
西汉时期汉中人。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打算联合西边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于是应募出使。在出陇西经过匈奴辖地时被俘,此后在匈奴生活了十多年,还娶妻生子。不过,他一直手持汉朝符节,后来寻机逃走,向西到达了大月氏。 这时的大月氏由于被匈奴逼迫,已经西迁,还统领大夏。张骞到达大夏一年多以后才返回。在归来的路上,张骞为防匈奴,从南道从,但还是被匈奴再次俘获,被拘押一年多之后趁匈奴内乱的机会又成功地逃出来,返回汉朝。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情况,武帝授给他太中大夫。
后来,张骞又建议武帝联合乌孙。 武帝于是拜张骞为中郎将,携带大量的牛羊金帛出使。张骞到达乌孙之后,分别派遣自己的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临国去游说。元鼎二年,张骞回到汉朝,第二年病逝。他原来派遣的副使先后带着西域各国的使节来到汉朝,而且乌孙后来还和汉朝通婚,共同夹击并打败了匈奴。汉朝之所以能打通和西域的联系,功劳首先应归于张骞,因为他在西域各国极有威信。据说现在的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国来的。张骞对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班超
是东汉名将。公元73年,班超带领36名壮士出使西域。出关后到了罗布泊附近的鄯善国,用智慧打败了匈奴,受到鄯善王的赏识并由此脱离匈奴,归附了汉朝。班超等人的功劳被上奏朝廷,并请求派遣正式使臣去驻守西域。班超为行军司马去驻守西域,班超依旧带了原来的三十多人再次回到西域。此次班超的正义行动深得疏勒国人拥护。公元94年,班超最后降服了北匈奴统治下的焉耆、危须和尉犁,东汉再次统一西域全境。
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