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天体仪

古称“浑象”,是演示天象的仪器,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北京古观象台上安置的天体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体仪,制于清康熙年间,重3850公斤。天体仪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空心铜球,球面上刻有纵横交错的网格,用于量度天体的具体位置;球面上凸出的小圆点代表天上的亮星,它们严格地按照亮星之间的相互位置标刻。利用浑象,无论是白天还是阴天的夜晚,都可以随时了解当时应该出现在天空的星空图案。

漏水转浑天仪

简称浑天仪,为东汉科学家张衡创制,是一种水运浑象。用一个直径四尺多的铜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成一浑象,再用一套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是一种机械日历,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从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叶片;月半后每天落一叶片。

“三重环”浑天仪

唐太宗贞观七年,李淳风在古代浑天仪的「两重环」之间,加进了称为「三辰仪」的中间重环,成为「三重环」结构。该浑天仪结构更加精妙,三重环可以相对旋转,星体运行变化尽在其中。后世的浑天仪都是模仿上述结构,如上图,只是零件略变而已。

侯风地动仪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震仪,称为候风地动仪。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多年。

水运仪象台

是宋代苏颂、韩公廉等人设计制造的一座大型天文仪器,它把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和报时装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水运仪象 台高约12米,宽约7米,呈下宽上窄的正方台形,全部为木建筑结构。全台分为三部分,最上层是一个可以开闭屋顶的木屋,里面放置一架铜制浑仪,用来观测天象;中间部分是一间密室,放置浑象,可以随时演示天象;最为有趣的是下面的报时装置,在台的南面可以看到五层木阁,每一层木阁里都有报时的小木人,他们各司其职,根据不同的时刻,轮流出来报时。

仰仪

由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其主体是一只直径约三米的铜质半球面,好像一口仰放着的大锅而得名。仰仪的内部球面上,纵横交错地刻划出一些规则网格,用来量度天体的位置。在仰仪的锅口上刻有一圈水槽,用来注水校正锅口的水平,使其保持水平设置;在水槽边缘均匀地刻划出24条线,以示方向。

观象台

是我国古代观测天文和气象的机构。明朱元璋在安徽凤阳独山上始建,后废。至今尚存的北京泡子河观象台亦出自明,上有明清两代铜制的天文仪器,为我国著名天文古迹之一。

登封观星台

在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告成镇。北望中岳嵩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测建筑。创建于元代初年,当时由王恂、郭守敬主持,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此台为观测中心。台为砖石混合结构,平面呈方形,台北设有两个对称的踏道口,可以登台眺望。台顶北部有瓦房一间,北璧中间砌成一个上下直通的凹形直槽,这是测量日影的“影表”表身。石圭从凹槽下方自南北由三十六方青石接连而成。其方位与今测子午方向相符。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北端有泄水池;还刻有尺度,用以测量水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36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36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