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丽江古城二

潮汕民居

四点金

是潮汕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 “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 ”;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

广州西关大屋

西关小姐的闺房

建筑名词

榫卯: 传统的木构建筑一般是先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整个房屋的建造上,不用钉卯,完全使用榫卯技术使柱梁构成一体。

台基: 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少受地下潮气的侵蚀,一般用砖石砌成。台基有两种:一种平削方整的;另一种上下加枭混,亦称须弥座,又名“金刚座”,系佛像底座,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

山墙: 上部成山尖形的墙。设在坡屋面房屋的端部或内部,用以搁置檩条。现今平屋顶房屋中的内外承重横墙亦称“山墙”。

女儿墙: 又名压檐墙,高度不超过人身胸部,位于露天,处在房上、台上或墙上之墙的矮墙。源出“女墙”,又名“压檐墙”。常于城墙、平台房或楼台之上。作用与护身栏杆相同。女儿墙的墙体既可以砌实体,也可以采用花砖或花做法,还可以用经过砍制雕刻的砖仿各种木制栏杆砌筑。

护身墙: 用于马道、山路、楼梯等两侧的墙。护身墙最高不应超过人体胸部。作法与女儿墙相同。

廊心墙: 山墙里皮檐柱与金柱之间的部分。因砌筑部位不同,有下碱、廊心之分。古建筑墙体中很重视廊心墙的装饰,常采用砖雕、琉璃、什样锦、彩绘及花瓦作法砌成。

斗供: 亦作“枓供”。斗供处于柱顶、额枋、梁枋与屋顶之间,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肘木纵横交错层叠构成,逐层处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它的使用可增加屋檐伸出的长度,缩短梁枋跨度。

格扇: 柱与柱之间用木做成的隔断物。

瓦当: 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屋顶上每两陇筒瓦之间的凹处,用略带弧形的瓦件铺瓦,是为版瓦,檐头的第一块版瓦前端另贴一块略呈三角形的瓦头,称滴水瓦。瓦面饰有篆文,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它纹饰发展。

门墩: 是在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石头。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往往雕以鸟兽花饰,又叫抱鼓石。抱鼓石也有方、圆两种造型。圆石鼓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也有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等图案。圆鼓上面一般为狮子。

华表: 古代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作为标志和纪念装饰用的成对的立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造。柱身往往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云板和蹲兽。华表又指房屋外部的华饰。

阙:在古代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常建于城池、宫殿、第宅、祠庙和陵墓之前。阙大体是由最初的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建筑,逐渐演变为显示门第、区别 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

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作屏障用的墙壁,又称照壁、照墙。影壁能在大门内或大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 北京大型住宅门内用一字形影壁,与左右的墙和屏门组成一方形小院,成为从街巷进入住宅的两个过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门外,一些巨宅甚至在大门两侧相向建过街门洞,与影壁结合,形成类似通过型小广场的空间。

寒山寺照壁

瓦兽:屋上的兽形装饰物。

螭首: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蛟龙之属。古代碑额、殿柱、殿阶上常塑刻螭首形的花饰。明清故宫的螭首只用于展前石阶或天坛园丘之类的坛上。

火珠:建筑装饰。宫殿、塔庙建筑正脊上作装饰用的宝珠,圆珠外缘以火焰作饰,故名“火珠”。火焰有两焰、四焰和八焰等不同形式。宋以后多改用瓦作。

蚩吻:即鸱吻,古代屋脊上的兽头形饰物。

鱼尾:古时屋脊装饰。古代宫展屋脊上的饰物。汉以宫殿多火灾,据术者之说,为鱼尾星之象以禳之。

仙人:古代建筑的瓦屋顶上,四角戗脊最前端的装饰构件,多成神仙形象。元代以前多为武将,此后最普通的式样雕一个道士骑在一支肥壮的鸡身上,俗称“仙人骑鸡”。

垂兽:瓦屋顶垂脊前端的装饰构件。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仅雕一兽面,明清时期大多数雕出一个完整的兽头,须向后卷,束起如火焰状,身上刻鳞纹。

戗兽:瓦屋顶上戗脊的装饰构件,式样与重兽相似,而尺度较垂兽低一等。

吻坐:正吻背下的承托物。

背兽:指正吻背上的兽头形的雕饰。

合角吻:指重檐下檐正面和侧面博脊相交处的吻。

吻兽

是屋顶的特殊轮廓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有的在屋檐上,排列规整,做工精细,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庙宇、官宅、宫廷以金黄琉璃瓦者为多,平民百姓住宅饰以素瓦或陶质者为多,一般不得用大型的龙吻兽。作为避邪物,得到“仙人走兽”之帮助,以“驱鬼魅”、“镇宅”、“避煞”、“破邪”。

1、鸱吻(龙的九子之一),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正脊上,它形似鱼尾,张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个屋脊,故又名"吞脊兽"。传说这种正吻是海龙王的九子之一,它属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我国目前最大的“大吻”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2、凤,象征吉祥如意,也含富贵和权力之意。。

3、狮子,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

4、天马,在马的两肋处添加了两个翅膀,故称天马。

5、海马,亦叫落龙子。天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是吉祥的化身。

6、狻猊,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亦是威武百兽率从,象征镇灾降恶之意。

7、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8、獬豸,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它辨别是非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9、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身披鳞甲、神态似龙的异兽,是除祸灭灾的吉祥与镇物。

10、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压尾兽。只有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上可见到,所以它只出现在等级最高的建筑上。

吻兽的排列

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天安门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33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33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