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拉萨西北角玛布日山(红山)上,它是一座融宫殿、寺宇和灵塔于一体、规模浩大的宫堡式的神奇建筑。始建于唐贞观中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今天气势雄伟的布达拉宫是清顺治二年达赖五世受清朝册封后修建和重建的。布达拉宫依山垒砌,主楼高119米,13层,东西长420米,南北宽300米,房屋近万间。

主体建筑分红、白两宫。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红宫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及经堂;白宫部分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由东平台扶梯直上即为上楼去各殿的松格廊廊道,廊道内凋梁画栋,满布壁画。东大殿是白宫最大的宫殿,清朝驻藏大臣曾在此为达赖喇嘛主持坐床、亲政大典等仪式,是西藏地方进行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地方。红宫内环绕正殿共有八大祭堂,每一祭堂各有一座灵塔。塔身全部用金皮包镶,通体饰以珠宝玉石镶嵌的各种图桉。 西大殿是红宫内最大的一座殿堂,一些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此举行。殿内供有乾隆帝画像及皇帝牌位。在白宫的最高处,有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东西两套寝室,分别称东、西日光殿,内设经堂、客厅、经室、卧室,陈设非常豪华。

白宫

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是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西汉元始四年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之阳”的规定。它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坛庙,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夯土圆形低台上有折角十字形平面夯土高台遗址。中央建筑下层四面走廊内各有一厅,每厅各有左右夹室,共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层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层台项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为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间的四面露台用来观察天象。全体各部尺寸又有许多繁琐的数字象征意义。整群建筑十字对称,气度恢弘,很符合它的包纳天地的身分。

北京国子监辟雍

太庙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太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于是其数达一百七十六所,这是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西安汉长安故城南郊的“王莽九庙”遗址有十一组,每组均为正方形地盘,四周有墙垣覆瓦,各面正中辟门,院内四隅有附属配房,院正中为一夯土台,主体建筑仍采用高台与木结构结合的形式。每组边长自260米至314米不等,其规模相 当大。这种有纵横两个轴,四面完全对称的布局方法约是当时祠庙的通例,并且可以见于明堂辟雍、陵墓、早期佛寺和某些祭坛的平面形式等。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大约是魏晋间事。魏有四室,晋为七室,东晋增至十室至十四室,亲尽则祧迁。原在庙内两厢别立夹室“储”贮放已祧神主,后世则另立祧庙于殿后。至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亦沿袭一庙九室,另立祧庙之制。汉代已有祭宗庙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明清太庙两庑,是平日贮存配享功臣神主所在。

坛是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 最初的祭祀活动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进行,逐渐发展为用土筑坛。坛早期除用于祭祀外,也用于举行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帅等重大仪式;后来逐渐成 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型随天、地等祭祀对象的特征而有圆有方,做法由土台演变为砖石包砌。 中国历代各种坛的建筑制度有所不同,如天和地、社和稷,有时分祀,有时合祭。都城各坛,其坐落方位,各个朝代有所不同。清代分布于北京城内外的坛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太岁坛、先蚕坛等。其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别位于都城的南、北、东、西四郊。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现存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社稷坛则一反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方式,把拜殿设在坛的北面,由北向南祭拜,这是根据中国古代史书中国国君必须面南朝北接受朝拜的意思而建筑的。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2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2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