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筑艺术
第一节、中国传统建筑概况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汉的统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秦和西汉是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丨潮丨;隋唐的统一增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内部南北文化的交流,到了唐宋就更为辉煌,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高峰;明清的统一又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并开始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明至盛清是发展的第三次高丨潮丨。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宫殿、坛庙、陵墓、园林、寺观、佛塔、石窟、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牌坊、碑碣、华表等。
宫殿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制度。宫殿建筑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从北宋起,北宋开封城、金中都、元大都城、明中都、明清北京城,宫城处在都城之中,四面为城区所包围。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规模宏大、气势磅膊的帝王陵墓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佛道寺观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有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色。
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艺术意境更高。到了满清,皇园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以北京一带最集中,规模巨大,风格华丽。
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有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
中国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其它国家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有所不同。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等。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风格。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自成体系,非常富于特色,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其代表性杰作布达拉宫,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信奉佛教,建筑受泰、缅等国影响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以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艺术性格质朴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采。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流波泛及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广大东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为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特别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园林艺术,又开始为欧洲所知,并产生了实际影响。同时,中国建筑早在汉晋时代又接受了主要来自南亚和中亚的外来影响,这些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被中国融化为自身的有机部分。“风水”学说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也常常融于建筑理念中。
第二节、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至高无上,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宏伟的建筑物。
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其规模在以后不断壮大,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小建筑配套。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个典型。
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