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骡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装裱匠以假易真
《清明上河图》,最先由宋徽宗于北宋宫廷,公元1126年九月,金兵掳走了徽钦二帝,洗劫了宫中宝物。《清明上河图》却流传于民间,元灭金后,画第二次进入皇宫。元代至正年间,宫中有个装裱匠,用临摹本把真本换出,卖于某真定守,后又卖给武林(杭州)的陈彦廉,陈怕事败,又急于用钱,就卖给博雅好古寓居北京的杨准。
汤装裱恩将仇报
据清代顾塑公的《消夏闻记》载:太仓王某家里有《清明上河图》,严世蕃知情后,强行索要,王某不愿,就请一高手(即黄彪)复制一本送去,早先王某巡抚两浙时,有一姓汤的裱画师,生活十分困难,王某把他带回家中做事,后又推荐给严世蕃。当王某的仿本(清明上河图)送到严家时,汤裱画恰在旁边,就对严世蕃说:"这画是假的"。严世善听后,十分恼火,恰值俺塔入寇大同。王某当时为苏辽总督,御寇无术,严氏党羽借机弹劾王某,因此被杀。
陆夫人绣枕藏画
据明人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奸相严嵩柄国,权倾朝野,其子严世蕃仗势横行乡里,他们得知《清明上河图》是无上神品,便派人四处搜寻。此时,画存于陆完家,陆完死后,夫人十分珍爱地把画藏在绣花枕中,秘不示人。夫人有一外甥姓王,长于绘画,乖巧善谈,趁夫人高兴时,要求看画,夫人一时推辞不开,便允许他坐在小阁中不带笔墨,限定时间观看,王生号振斋,聪颖过人,经十几次观赏,对画中房屋、街道、舟车,人物构图布局,均默记在心,回去之后,就将全图临摹仿制流传于世,但真品终归严嵩之手。
冯太监流言避嫌
据传:《清明上河图》入宫后,隆庆帝不喜欢字画,成国公朱希忠趁机奏请皇帝赐与他,皇帝却让估成高价,抵其俸禄,画将要给朱时,一个小太监得知此画价值连城,便将画盗走,正要出宫,管事人来了,小太监急将画藏到阴沟里,恰遇当天下雨,一连三天,画已腐烂,不堪收拾。
这个故事,明人詹景风收入他的《东图书览编》中,实为盗画人冯保所杜撰。冯保是隆庆帝万历年间的秉笔太监,东厂首领,有权有势,出入皇宫,冯保得知《清明上河图》以后写有题跋,如系皇帝赏赐,他在题跋中一定大书特书,但冯保只字末提,显系盗窃到手,为了掩入耳目,他编造了以上离奇的故事。
清宣统皇宫盗宝
《清明上河图》入清后,曾为陆费墀毕沅,嘉庆二年,毕沅死。四年(1799)毕家被抄,《清明上河图)第四次入官。被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
第六节、文房四宝
在历史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笔
中国毛笔产地很多,依产地和製作工艺不同,大致分为"湖笔"和"湘笔"两个流派。浙江、江苏、上海、安徽以至北京所产均属"湖笔"系列;江西以南大体上属"湘笔"系列。依据制笔的原料不同分为羊毫笔、狼毫笔、紫毫笔、兼毫笔几种。笔管的质地分为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花梨木、况香木、凋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笔的雅号有“管城”、“管城子”、“中书君”、“毛先生”等。因笔束毛而成,故又称毫。
墨
墨有“青松子”、“ 松滋侯”、“乌金”、“黑松使者”、“体玄逸客”、“龙宾”、“玄香太守”等称谓。
制墨烟料:烟是制墨的重要原料。中国制墨所采用的烟料,可分为松烟和油烟两大类,其中尤以使用松烟历史最为悠久。松烟墨的制作采用砍伐松枝,烧烟、筛烟、熔胶、杵捣、锤炼等研试而成,工序较为复杂,其特点是浓墨无光,质细易磨。油烟墨主要是采用桐油等植物油精炼而成。伴以牛皮胶、珍珠、天然麝香、冰片等名贵材料精制而成。其特点是黑润有光、芸香沁人。
在中国制墨史上,汉代和宋代是两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汉之前主要使用天然墨(石墨),人工墨极少。到了汉代,由于制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松烟墨,松烟墨的出现是中国制墨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歙县徽墨: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徽墨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