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汉时期推拿已成为医疗和养生的重要手段,《黄帝内经》“按摩勿释,着针勿斥, 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未,都附有导引按摩之法。隋唐时期,按摩时,涂上中药制成的膏。膏的种类很多,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陈元膏和木防己膏等,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应用。《千金要方》 “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膏摩可用以防治小儿疾病。《隋书·百官志》记载隋朝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二名,唐代继承了这一制度,《唐六典》中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56人,按摩生115人,当时按摩科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和按摩生几种。孙思邈十分推崇按摩导引,《备急千金要方.养性》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清代在保健推拿方面发展的特点,是对小儿推拿的着作较多,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手法简便易行,在民间流传甚广。
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叩齿可以促进牙齿周围的血液循环,有助于使牙齿坚固,预防某些牙病;运舌,具有按摩口腔粘膜和齿龈的作用,并能刺激 唾液分泌而帮助消化;擦面,可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有助于保持面部皮肤的弹性和张力;呜天鼓,有助于预防头昏、项强等症的发生;揉腹,能够改善腹腔血液循环,促进肠的蠕动,可促进消化机能;擦涌泉,不仅通过改善局部循环而有助于健步,而且还有助于预防失眠、心悸等症的发生。
按摩要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用力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力量由轻逐渐加重,穴位可逐渐增加。须积以时日,才逐渐显出效果来。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推拿时可用滑石粉、按摩乳、香油等作润滑剂。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不要作保健推拿。
(四)气功
气功是以中医经络学说、气血学说与穴位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意识对人体进行自我调节的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前者也叫外功,是练“筋、骨、皮”;后者也叫内功,是练“精、气、神”。外功以内功为基础,静极才能生动,精气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强壮。静以养神,以吐纳呼吸为主要练功方法;动以练形,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练功方法。通过练功者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控制,并调节呼吸与肌肉活动,以改善自身的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练气功可以疏通人体经络,流通气血,使人体的元气旺盛,使精、气、神“三宝”融为一体,无病可以强身,有病可以治病。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阴阳调和,增强机体的生命活力,有养生益寿的作用。气功体现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气功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道家、佛家、儒家和医家的一些理论及健身祛病的技术,逐步形成中国气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养生技术。
气功作为医疗保健的历史很久远。"气功"在古代称为吐纳、服气、调息、导引等。道家的着作中常提到古代气功,《老子》“致虚极,守静笃”、“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等,均是讲练功的。《黄帝内经》“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后下津令无数”等不少地方是与气功有关。葛洪《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命录》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绝大部分都载有导引、吐纳的方法,约有260余种,可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的一次总结。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气功。
两宋金元时代,道教内丹术兴起,古代气功开始融合其中某些部分,这是该时期气功发展的特点。《圣济总录》是北宋政和中官修的方书,卷帙浩大。原书有咽津、导引、服气三部分,是专论气功的。进入明清时代,古代气功更广泛地为医家所掌握、所应用,气功养生的专着各在60余种以上。如《保生秘要》列述了近四十种病症的导引运动方法。明朝名医李时珍所着《奇经八脉考》中,记载了一些练功方法,提出了“内景坠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的练功体会。清朝汪切庵所着《医方集解》中,记载了调息功的详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黄帝内经》所记载的气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
“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人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填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输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张三丰太极内功:太极行功法
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迭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打坐法
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它。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学必须从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嵴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炼耳。
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二句可浑讲,亦可析讲。浑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析言之,则虚是虚无,极是中极,静是安静,笃是专笃,犹言致吾神于虚之间而准其中极之地,守其神于安静之内必尽其专笃之功。
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觅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真心之性格最宽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以真心理事,千条一贯。以真心寻道,万殊一本。然人要用他应事,就要养得他状大,就要守得他安闲,然后劳而不劳,静而能应。丹诀云“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后复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谁云闹中不可取静耶?
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内。乃可不打坐于枯木寒堂,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
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然后人山寻师,了全大道。彼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溷日之徒耳,乌足道哉?
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崩,火不外荧,则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崩,则无精涸之症,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精交结,乃可以却病,乃可以言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