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62、会阴:在大便前(指丨肛丨门)小便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67、嵴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丨肛丨门之间。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臑: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 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防病保健要穴足三里与老母鸡

大家都知道,鸡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外,还含有大量的钙、磷、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A、D、E等各种营养物质。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髌骨下,髌骨韧带外侧凹陷中,即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我国古代的人们在追求延年益寿的过程中,发明和发现了许多巧妙的办法。相当多的方法经济实用,方便易行。足三里功效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中医认为,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及闭经、月经量少等。妇科名药“乌鸡白凤丸”就是以乌骨鸡为主要成分。尤其是老母鸡的补益作用更高,对于病久体虚的人颇为适宜。人们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古今大量的针灸临床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对食道癌患者做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见食道蠕动增强,管腔增宽,痉挛解除;针刺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其胃电图的表示为双向调整作用;在针刺影响胃机能的机制探讨中,发现与胃泌素有一定关系。针刺足三里时萎缩性胃窦炎患者于针后30至60分钟血清胃泌素出现高峰反应,萎缩性胃窦炎组为空腹对照组的1.65倍;针刺足三里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这些报道充分说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节机体功能,具有保健作用。

第六节、中医治病保健方法

中医治病保健方法有草药、薄贴、针灸、拔罐、刮痧、药茶、药酒、药浴、火疗、气功、推拿等,防治原则治病求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针灸

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中国古人民很早就用针灸方法疗病保健强身。《黄帝内经》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上工”就是用针灸保健的医生。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如针刺太阳治头痛;针刺颊车或下关、合谷止牙痛;针刺内关止心悸;针刺足三里治肠胃疾病等,有非常显着的疗效,而且工具简单,不用药物,治疗方便,收效迅速。灸法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灸法是采用点燃艾条或艾柱隔姜、隔盐、隔蒜灸灸穴位以治病,所选穴位与针刺选穴原则相同。灸法有其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

常用灸法

1、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炷。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叫做一壮。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艾炷直接灸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艾炷间接灸

间接灸是艾炷不直接放在皮肤上,而用不同的药物隔开,由于所用药物不同,名称也不相同,如以生姜片间隔者称隔姜灸,以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常用的间接灸又有以下几种:

① 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直径约2~3厘米、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② 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次数。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14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14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