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叶天士(公元1666—1745年),名桂,江苏吴县人,他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先后拜了十七位名医为师,广取各家之长,自成一身,成为中医温病学的奠基人。

叶桂从小博览《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着书,父亲死后就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继续学医。不久又找别的老师求学去了。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着称的学者。他们以叶桂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着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叶天士活了八十岁,临死时告诫他的孩子:“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第三节、中医学理

主要包括阴阳、五行、精气神、脏腑、经络等内容。

1、人体与天地的关系

在天为日、月、星,在地为水、火、风,在人为精、气、神,此天、地、人三者是互通、互变的。人自出生起,即受日、月、星之气,水、火、风之作用,故人体因水火风而生长、发育,亦因水火风而衰老、死亡。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自然气候的变化,关系于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因此,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是同一道理。同时又认为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这就是“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以及“天人相应”和“天人一体”观。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与自然界确是不可分割的。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这里的东、南、中、西、北是五方,风、热、湿、燥、寒是谓五气;木、火、土、金、水,是谓五行,酸、苦、甘、辛、咸是谓五味;肝、心、脾、肺、肾是谓五脏,这里的五脏,中医认为是代表了人体以五脏为主体的适应自然五方、五气变化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人体的五大系统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行等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了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与自然统一的观点。

2、阴阳五行

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也会致疾病的发生。宇宙间上下左右与中心五点均衡之基本动能,为能的升、降、扩散、收缩与稳定,其作用综合分别为火、水、木、金、土代表之,能的生长为阳,消耗为阴,能的助力为生,阻力为克。人为小天地,天地之五行即人身体的五行。人身之五脏五行为肺金、心火、肝木、肾水、脾土五行为人体五脏之能的五种活动现象。

以肺金为例:肺主气、气动即为风,风即能,金能传热能,吸热能,散热能,吸入呼出含有水份的空气,蒸发水气,冬天口鼻可见呼出白茫茫的水蒸气是热热的,为肺金受心火生热,蒸发水气成热能所生之余热能。肺主皮毛,皮毛被全身肌肤之表,皮肤毛孔亦司呼吸排汗散热、吸热、传热之功能,夏天热汗多,汗亦与呼吸之散水气同,汗多则肾排尿少,冬天汗少则尿多,是为肺金调节体温、吸热、散热、传热使温度上升,下降为金的作用。

木为生火之源,肝为木,肝主筋脉,护卫血液,使血液有沟渠血管可循,不致火热能泛滥,内经言:肝脏血,卧则血归于肝即肝如电流之充电,醒后肝血源源不断供应心脏利用,心因以产生活力火,肝供应心脏血液,肝血尽则疲倦欲睡,睡醒则肝如充电般充血而体力恢复。B型肝炎因肝受感冒化学药物中毒与风寒所阻,致肝不能充血,血不能归于肝,则肝无血以供应心脏火使用,故人始终疲倦嗜卧,醒则口苦口干,肺金吸热散热太快,消耗心火所生之热,皆足以令肝血加速枯竭,致肝所主之筋脉,受风寒不能护卫血液循环,而筋骨酸痛,甚至抽筋,故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是为木生火,而金克木。

肾为水脏,中医学上的补肾壮阳,阳为生命的生生之能,肾为生命之始,补肾是补生命之源亦即是补全身,壮阳即是强化生命的生生之能源,男女皆可补肾壮阳。

内经灵枢经脉第十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强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又曰:肾主骨,骨主髓。肾主骨,肾为水气所生,骨为筋、脉木气联结之支架,肾中之阳强,则可使肝木生长茂盛,肝木强则心火之能源能获得供给无虞,活力旺盛,肾中之阴水旺,则可降低心火所耗之能,而助肝木藏血之耗失,肾水旺则火自平,故曰滋阴降火。

火有君火、相火、火即热能自然界太阳为君火,地球的内热为相火,心为君火,肾中之阳为相火,火藉金而传,营养火化生热能,心主血液,主全身热的能源,运动心跳加速,则肺呼吸加速呼吸空气,以散心火所生之热,风断即气绝,气绝即身死,人死体温散失,体温即是火,身体骤冷,皮肉腐烂,水汁无火蒸动气化而流失。

脾属土,土能生养万物,脾主肌肉,土旺则饮食健而肌肉强,甘津之气布溢,全身得以润泽,肌肉强能致皮肤具弹性光泽,发挥肺的吸热、散热、传热功能,食不甘美则肌肉衰,致皮肤弹性失,肺金气弱而元气衰,是为土生金。

天气下降为雨、为水,水气上升为云为雾,在日常生活中,天气下降为雨为水,水气上升为云、雾时,除廿四节气时,大家都不易看见,肺强金盛,小便通利,大便顺畅,肺衰金弱,水不能气化上升为能,致肺呼吸所得之水气不能下降,致小便不利而留为肿,是为今日尿毒症,为肺、肾金水不能相生所致。

3、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临床的基础理论之一,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所以有“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以及后人所说的“治病不懂经络,抬手举足便错”的论述,就说明了经络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指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濡养机体”,使人体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动画配音图

http://krsna.lamost.org/medi/classic/jingluo/jlflashset.htm

4、脏腑学说

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记载:

“肺属西方金,为白帝神,形如白虎,象如悬磬,色如缟映红。居五脏之上对胸,若覆盖然,如为华盖。肺者,勃也,言其气勃郁也。 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总计八叶。肺为脾子,为肾母。下有七魄,如婴儿,名尸狗、伏尸、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辟臭,乃七名也。夜卧及平旦时,叩齿三十 六通,呼肺神及七魄名,以安五脏。

鼻为之宫,左为庚,右为辛。在气为咳,在液为涕,在形为皮毛也。上通气至脑户,下通气至脾中,是以诸气属肺,故肺为呼吸之根源,为传送之宫殿也。肺之脉出于 少商,又为魄门。久卧伤气。肾邪入肺则多涕,肺生于右为喘咳。大肠为肺之腑,大肠与肺合,为传泻行导之府。鼻为肺之宫,肺气通则鼻知香臭。肺合于皮,其荣 毛也,皮枯而毛落者,肺先死也。肺风者,鼻即塞也;容色枯者,肺干也;鼻痒者,肺有虫也;多恐惧者,魄离于肺也;身体黧黑者,肺气微也;多怒气者,肺盛也;不耐寒者,肺劳也;肺劳则多睡。 好食辛辣者,肺不足也;肠鸣者,肺气壅也。肺邪自入者,则好哭,故人之颜色莹白者,则肺无病也。肺有疾,用呬以抽之。无故而呬,不祥也。”

五脏虚弱在相貌上的反映

心的气血充沛,面色红润光泽。心血不足,脉失充盈,则面色淡白无华;心气专职虚,血不上荣,则面色虚浮光白;血行不畅,血脉瘀阴,则面色青紫。

肺气虚弱,则皮毛失于温养而憔翠枯藁,汗孔失于调节而多汗或少汗,体温失度,外邪易于侵袭。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14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14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