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葛洪还记载了一叫做"沙虱毒"的传染病。他观察到广东罗浮山一带的深山草地里有这比小米粒还小的沙虱虫,它螫人吸血时便把沙虱毒带入人,引起发热。起初身上还会出现皮疹。现在知道,沙虱就是恙虫的幼。《肘后备急方》中还有关于一名叫"尸注"传染病的记载。 这互相传染的疾病,使患者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只是觉得怕冷发烧精神恍惚浑身乏力一天天消瘦下去,此病时间长了就会使人丧命,而且"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这是中国对结核病的最早记载。葛洪还记载了一种疯狗咬人引起的病症,人若是被疯狗咬伤,会非常痛苦,受不得半点剌激,哪怕是受到一点光,听到一点声音,都能引起抽搐,烦燥,尤其是怕水。听到水,谈到水,见到水,都会立刻咽喉痉挛,发病几小时内便可迅速死亡。因此,有人把这种病叫做“恐水病”。他提出打死疯狗,取出其脑浆敷在病人伤口上的治疗方法。葛洪用这种方法给许多被疯狗咬伤的人治过病,效果挺不错。狂犬脑中含有抗狂犬病物质,到十九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才作了证明,在人被狂犬咬伤后,狂犬病毒便通过伤口浸入了人体。由于它与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所以导致狂犬病的发作。狂犬的脑髓和唾液中,均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存在。巴斯德便是从狂犬的脑组织中分离出狂犬病毒,并把它加以培养,制成病毒疫苗,来预防和医治狂犬病毒的。

此外,葛洪在他的炼丹术着作《抱朴子》中还记载了用雄黄治毒蛇咬伤,用密陀僧(氧化铅)防腐,用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用艾叶消毒驱虫等方法。《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着作,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内篇说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病等事,属于道教的着作。但其中《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着名的文论着作。

葛洪曾做过汞与丹砂还原变化的实验。他在书中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又叫朱砂,就是红色的硫化东,将它加热后,分解出汞;汞再与硫化合,又生成红色硫化汞。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葛洪还发现了多种有医疗价值的化合物或矿物药。至今,中医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在化学实验中得来的药物。

传说葛洪临死之前,曾写信给他的朋友广州刺史邓岳,信中说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访师,马上就要出发了。邓岳接到信后,急忙从广州来罗浮山给他送别。谁知那天葛洪坐到中午就已逝世,死时如睡着一般。邓岳未能见到生面。传说葛洪的尸身柔软,面色如生;入棺时轻如空衣,道教徒们说他是"尸解得仙" 了。

葛洪《抱朴子》中的悟道:

“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寿命在我者也,而莫知其修短之能至焉。

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苟非其人,则高位厚货乃所以为重累耳!何者?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抱朴子.论仙》

“抱朴子曰: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原不用多也。然此三事,复有浅深,不值明师,不经勤 苦,亦不可仓卒而尽知也。虽云行气,而行气有数法焉;虽曰房中,而房中之术,近有百余事焉;虽言服药,而眼药之方,略有千条焉。初以授人,皆从浅始,有志不怠,勤劳可知,方乃告其要耳。故行气或可以治百商,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抱朴子.释滞》

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代医药学家,其籍贯为京兆华原人,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他生活于。孙思邈注重医德,他在《千金要方》中《大医精诚》论述了作为医生所必须恪守的医德准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着作以《千金方》命名,正是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德。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据传有《摄生真录》、《孙真人丹经》、《福禄论》、《会三教论》、《龟经》、《明堂图注》、《庄子注》、《老子注》、《枕中素书》、《玄女房中经》、《禁经》。

孙思邈十分重视妇幼科,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把妇科列为临床各科之首。所载妇人方,从求子到调经,包括许多妇科的特殊疾病。在幼科方面载述不少病症和护理方法,对中医妇科和儿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书中首创“复方”。《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在药物学方面,他收集整理了许多经验方,用于炮炙、分类及贮藏等。

原来孙思邈是火药的发明家。在《丹经内伏硫黄》一书中,记述他用硝石、硫黄和木炭溷在一起,製成火药。 孙思邈在养生方面的研究颇为深刻。他主张预防疾病为主。孙思邈也留下了千古的为人处事名言:「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他深受人民的敬仰。家乡人民把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药王山上至今保留“药王庙”、“洗药池”、“太玄洞”、“拜真台”等有关孙思邈的古迹。

钱乙

钱乙(公元1032年—1113年),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是宋代着名的儿科医生,他着有《小儿药证直决》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尤其对最早的一部儿科专着《颅囟经》更为推崇,并以此做为指导,精专儿科,闻名遐迩。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钱乙在数十年的临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儿科方面更有创新和收获,他把这些经验和体会结合写成了儿科专着《小儿药证直诀》,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着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该书最早记载辨认麻疹法和记百日咳的证治;也是最早从皮疹的特征来鉴别天花、麻疹和水痘;记述多种初生疾病和小儿发育营养障碍疾患,以及多种着名有效的方剂;还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此书一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完 整的儿科专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

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号月池)为当地名医。李时 珍少年时期开始系统地阅读一些医籍,曾随父诊病抄方。但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低下,李言闻不愿李时珍以医为业,要他走科举道路,还特领他去拜访进士顾日岩为 师。顾日岩家中藏有大量书籍文献,李时珍因此有机会阅读到许多文献和一些珍贵的书籍。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从此之后,他放弃考科举而决心随父亲学医。他刻苦钻研医理,他行医不仅疗效好,而且医德高尚。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很有名望的医生。他因诊断治愈了楚王府中小儿的“虫癖”怪病,医名更增,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正”,并掌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但是,他对此并不感兴趣,任职一年多便托病辞归。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以往的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遗漏,深感这将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于是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34岁起,他除认真总结吸收前人经验成就外,还“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并常亲到湖广、江西、江苏、安徽等好多地方深山旷野考察和收集 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对某些药物亲自栽培、试服,以取得正确的认识。经过多年努力,参考了800余种文献书籍,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进行大量的整理、补充,并加进自己的发现与见解,经过三次大的修改,他60岁时,终于编着完成《本草纲目》,全书约有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并对其地质学、矿物学、生物学、天文学等也做出贡献。

朱震亨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字彦修,因他出生的赤岸镇有一条溪流名叫丹溪,晚年被人称作丹溪翁。元代婺州义乌人,医学史上着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26岁时,闻有朱熹四传弟子许谦居于东阳八华山中,就学于许公门下。听其所讲“天命人心之秘,内胜外王之微”,自此茅塞顿开,日有所悟。如此数年之后,学业渐成,一日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朱震亨应试书经, 但偶遇算命先生,先后两卦均言不利。朱震亨竟以为天命,遂绝仕进之念。由此他下决心做一个医生,为民众解除疾苦,从此震亨走上了以医为业的道路。震亨初学医时,主要是自学古典医籍,但忧于缺乏明师的指点,在使用古方时效果往往不佳,于是他决定外出走访,寻求高师。后来拜杭州名医罗知悌为师,成了一代名医。他医术精深,医德高尚,着有《格致余论》、《丹溪医要》、《丹溪心法》、《脉诀指掌》、《脉因证治》等书。临终前将随他学医的侄儿叫到面前诲之曰:“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

叶天士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14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14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