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郡涅阳人,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活了七十岁左右。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张仲景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都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他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出其的仁心仁德。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华 佗

华佗,约生于公元2世纪初,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他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尤其擅长外科麻丨醉丨手术。《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着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利用某些具有麻丨醉丨性能的药品作为麻丨醉丨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他们或者用于战争,或者用于暗杀,真正用于动手术治病的却没有。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丨醉丨术,正式用于医学。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全当归、香白芷、生草乌、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有了麻丨醉丨法,华佗治病碰到那些用针灸、汤药不能治愈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麻丨醉丨后没有什么知觉了,就施以外科手,剖破腹背,割掉发病的部位。他的外科手,是世界医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他用“麻沸散”做全身麻丨醉丨,进行开腹手术。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可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间皆平复。”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全身麻丨醉丨做手术的人,比西方发明麻药早1600多年。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

晚年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他的同乡曹操,常患头风病,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请他医治。头风再发作时,华佗只要针刺“鬲腧”一个穴位,病就好了。曹操怕自己的病再发,就强要华佗留在许昌做自己的侍医,供他个人使唤。华佗禀性清高,不慕功利,不愿做这种形同仆役的侍医。加上他“去家思归”就推说回家乡找药方,一去不返。曹操几次写信要他回来,又派地方官吏去催。华佗又推说妻子病得厉害,不肯回来。曹操为此十分恼怒,专门派人到华佗家乡去调查。他对派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给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要是“虚诈”,就逮捕治罪。”不久,华佗被抓到许昌,曹操仍旧请他治病。华佗诊断之后,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曹操一听,勃然大怒,指着华佗厉声斥道:“头剖开了,人还能活吗?”他以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华佗关到牢里去准备杀掉。曹操的一位谋士请求说:“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曹操不听,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竟然把这位在医学上有重大贡献的医生杀害了。临死,华佗把在狱中整理好的医籍交给狱吏说:“此可以活人”。没想到,“吏畏法不敢受”。华佗只好忍痛,“索火烧之”。因此,华佗的着作未曾得以流传。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华佗弟子吴普着有《吴普本草》;李当之着有《李当之药录》;樊阿喜针灸。这三个弟子均成为有名望的医家。

皇甫谧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年轻时拜乡里着名的学者席坦为师, 数年以后,他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学者。他认为,不求名利才会无损于生命;不追求富贵,才能获得深厚的道行。因此,尽管郡守曾请他出仕,举荐他为孝廉,相 国也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他甘心一生玩味经典册籍,为将知识传播他人而着书立说,为后世立言。 他40岁时,不幸得了风症,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缩,服寒食散又药物中毒,身发热,寒冬时尚须袒露身服食冰雪,夏天则更烦闷不堪,并伴有咳嗽、喘、浮肿和 四肢酸重,时刻处于病危之中。疾病的折磨考验了他的意志,求生的欲望又促使他研读医学典籍,而针灸治疗风症的效果使他更对针灸学感兴趣,于是他广泛研读针灸文献,终于成了一位针灸大家。

当时医学经典着作颇多,但经络胞穴并不统一。于是他把当时风行的《黄帝针经》、《素问》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进行了比较研究"使事类相从, 删其浮词,除其重,论其精要",着成《黄帝部针灸甲乙经》十卷,一百二十八篇,又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前部分阐明脏腑、经络、脑穴、诊法病;后部分论述各病证及针灸法。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的穴位六百五十四个(包括单穴四十八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 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着,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此书问世后,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着,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一千六百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他一生以着述为业,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葛 洪

葛洪(公元284-354),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代丹阳郡句容县人,着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在葛洪年轻的时候,曾应吴兴太守顾秘之邀,到他率领的部队里担任将兵都尉,征讨当时的石冰起义。后来石冰兵败,顾秘邀赏,葛洪却辞官独自跑到洛阳, 去搜求异书以增广自己的学问。后应故交广州刺史嵇含之约赴广州,认识了南海太守鲍玄。鲍玄通养生术和医药学,他器重葛洪的才华,不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葛 洪,还把自己的学问也传授给了葛洪。葛洪的兴趣在炼丹和医药这两方面。当他年老的时候,听说交趾 (今越南)出产丹砂,这是炼丹的主要原料,于是向朝廷请求到靠近该地的勾漏县(今属广西)去当县令,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但他路过广东的罗浮山时,见其景色秀丽,主峰飞云顶多瀑布、泉水,便停留于此,炼丹、行医、着述,直到逝世。至今罗浮山这一道教"第七洞天"仍有"葛洪炼丹处"遗迹。

葛洪的医学着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 《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葛洪又把《金匮药方》又精简成《肘后备急方》。这部书里的治病药方,都是民间的草药,又便宜,又方便,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肘后备急方》中的急症,大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古时人们叫它为"天行"。在世界医学史上,葛洪第一次记载了天花这传染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上下长出一个个的病疮,起初是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疮,不断溃烂,一碰就破,伴以发高烧、说胡话,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的,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小搬痕,起初发黑,一年后才逐渐消失。这病就是天花,记载十分准确和详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1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1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