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人物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术。结合武术动作模仿动物或人的某种动作特征的拳术。主要有猴拳、鹰爪拳、蛇拳、螳螂拳、醉拳、鸭形拳,以及八仙醉酒、鲁智深醉跌、武松脱铐等。象形拳分象形和取意两种,象形是以模仿动物和人物的形态为主,缺少或很少有技击的动作。取意则以取意动物的搏击特长为主,以动物的搏击特长来充实技击动作的内容。
醉拳
象形拳的一种,是模仿醉汉动作的一种拳术,始见于明末。有模仿八仙醉酒的“醉八仙拳”,有模仿鲁智深醉打山门的“鲁智深醉跌”拳,有模仿燕青醉酒的“燕青醉酒”拳,有模仿李白的“太白醉酒”拳,有模仿武松的“武松醉跌”拳等。醉拳身法步法上看似前仰后合,东倒西歪,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摇摇摆摆的醉形醉态。实际上是形醉意不醉,是由严格的武术手法、步法、身法等组成的套路。其特点是快速多变,闪展腾挪,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出奇制敌。醉拳的技击特点是以醉形醉态迷惑对手,在技击中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手捷眼快,步法身变,刚柔相济,形神合一,意气相配,克敌制胜。醉拳有“上盘百枝摇,中盘如铜鼓,下盘似生根”的说法。
螳螂拳
象形拳的一种。相传梁武帝时,为山东即墨人王郎受螳螂捕蝉等动作的启发,在少林长拳基础上,吸取螳螂快速、灵活的击前足动作特长,创成此拳。创出的第一套拳名为"崩捕"。螳螂拳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类似刁勾,名"螳螂爪"。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灵活,臀以下要稳固,即所谓"枝摇根固"、"只动腰、不走胯"。劲法讲究柔缠、刚发,脆快抖弹。一般都是缠圈与抖发结合为用。发劲多通过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运动特点取螳螂挡车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快打,招势连环。发劲刚而不僵,柔而不软,短中寓长,快速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螳螂拳气势要求紧快即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器械套路有螳螂棍、刀、双钩等。
鹰爪拳
象形拳的一种,源于河北雄县,是在十路行拳和岳氏连拳的基础上加鹰手技击法发展而来的。其手型似鹰爪.出手拳掌打,回手鹰爪抓。在技击方面包括腿击法,擒拿法,摔打法三种要素。腿击法中最主要的有八种:旋风腿、双飞腿、单飞腿、扫堂腿、正踢腿、侧踹腿、后蹬腿,虚点横击腿。擒拿,是该拳种中的主要攻击方法,分为正擒拿、反擒拿、穴位擒拿、关节擒拿、单手擒拿、双手擒拿等。摔打法有过背摔、正摔,反摔,钩弹摔等主要技击法,它的攻击原理是借对方运动中重心提高,造成身体不平衡时突然身体插入对方两腿间,配合手脚扫踢动作把对方摔倒,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技击法。在步型上,鹰爪拳不但有弓步、马步、扑步、丁步、虚步,而且还有许多丰富多变的步法。如:滑步、击步、标步、震步、铲步、插步。步法变换中结合各种技击手法,变化无穷,使对方难以捉摸,迎接不暇。
内家拳
中国拳术的流派之一,相传为张三丰所创。此拳有应敌打法、穴法、练手三十五、练步十八、七十二跌、三十五拿等。内家拳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并称少林拳一类为外家拳。内家拳多指以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拳法。武术分内外家,始见于黄宗羲。从内家拳所用的六字拳法通臂、仙人朝天、抱月、扬鞭等拳术名词来看,内家其法主于御,应敌打法有长拳滚斫、分心十字、摆肘逼门、迎风铁扇、弃物投先、推肘捕阴、弯心杵肋、舜子投井等七十二跌;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哑穴、死穴,相其穴而轻重击之,或晕,或哑,或死。
内家拳六路歌诀是:
佑神通臂最为高, 斗门深锁转英豪, 仙人立起朝天势,
撤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掳两翅摇。
内家拳十段锦歌诀是: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
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扭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
入步韬随连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六路与十段锦多相同处,仅一紧一放之别;六路练骨,使之能紧,十段锦紧后又使之放开。内家拳的关键,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内家拳的套路有六步拳、问津拳、七星拳、咫尺拳、两仪拳、鹞子拳等十多套,另有白虹剑、夜行刀、一苇棍等十馀套兵器路子。
八卦掌
八卦掌乃内家拳中唯一以掌法为体用的拳术,以摆、扣步法变化为主的拳术。这个拳种经过“集成拳术,复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的萌发整理,鉴于该拳的圆圈正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于是,谓之八卦掌。八卦掌的基本掌法有八掌,堂名为: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共八八六十四掌。外要「龙形猴像,虎坐鹰翻」;内要「内外结合,刚柔并济,虚实相应,阴阳变换」。八卦掌走九宫八卦步穿绕法,依圈而转,侧锋而进,迂迴盘绕,可寻隙而攻,瞬间克敌。转圈时,要四面八方照顾周全,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忽上忽下,忽进忽退,动作迅速旋转,能一次面对多位敌人。每掌发出,皆要以腰作轴,周身一体,内外相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八卦掌还使用擒拿秘穴法,包含古流擒那抓捕法。器械中除刀、枪、剑、戟外,还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双器械。
形意拳
一说为南宋岳飞所创,一说为明末清初姬隆峰所创。因动作模仿龙、虎、猴、马、龟、鸡、燕、蛇、鸢、鹰、熊、鹤等十二种动物的动作形态,取其形,练其意,“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形和内意统一,故名。该拳特点是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 。器械套路有以三才、三合、六合、连环等命名的刀、枪、剑、棍等。技击法以近打、快攻和头、肩、肘、手、胯、膝、脚七拳并用。形意拳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拳手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
意拳
清末民初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所创。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以意念统帅肢体,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争力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争力、灵活、协调等,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意拳要突出一个"意"字。意拳的器械有半把杆、双把刀等。
白眉拳
创于晚清时期四川峨眉山的白眉道长,白眉道长传广慧禅师,后传竺法云、竺缘道长;俗家弟子有惠州张礼泉等。白眉拳取法于武当张三丰的八卦原理,溶内外功法于一体,拳法则合众家之长。白眉拳特点短小精悍,攻防同体,直取横破。有其深厚的攻防意识。初级拳大开大合,以练桩势。中级拳求劲力游走和劲力的蓄发,气的吞吐。高级拳以意、气、劲互相结合,贯以桩势。功法从白眉拳的十六字令即"连环重创,直出横收,矛盾传动,功防合一"。
通背拳
相传为战国时白猿公所创。有白猿通背、通背猿猴、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少林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洪洞通背等流派。套路运动要求甩膀抖腕、双臂摔劈、肩臂撩挂、击拍轻快、闪展灵活、虚实分明、腰背发力、冷弹脆快、坚韧交错。它的主要特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拳,回收仍是掌,动作大开大合,放长击远。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动作而著称。伸臂动作力由背发,通过肩、肘、达到指尖,要求背、肩、肘协调,用力伸展。拳势则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丝,脚似钻。
唐拳
相传为唐朝李渊第三子李玄霸所创,1911年,河北王少成将此拳传湖北人丁鸿奎。唐拳动作矫健有力,舒展大方,刚柔相济,朴实无华,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属传统长拳类。唐拳讲求实战击法,为一擒拿,二封闭,三闪避,四散打。唐拳要求外练身法、手、眼、步,要求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乃练精神、气、力、功。要求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特别强调呼吸之法,要求“气贯丹田,丹田发四团,四团发五行”以达到“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能当骨,骨能当肉”。唐拳有一百零八手。
秘踪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