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三、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达、蔡九仪所创,后来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

四、李拳。相传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新会人李友山传授。一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李拳流行于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广州等地。

五、莫拳。相传为福建南少林至善禅师所创;一说由莫达士所创,后传至莫清骄。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五大名拳多数从福建南少林传来。和洪门天地会多少有些联系,不仅是武术门派,也是极为活跃的江湖派别。除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有蔡李佛拳(由新会人陈享创立,他师从陈远护、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蔡福,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三派精华,故名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南海人林世荣综合洪拳、佛拳所创,又称“洪头佛尾”)、咏春拳(福建严咏春严三娘所创、一说至善禅师传入广州光孝寺)、侠拳(大侠李胡子从四川峨眉山传入广州)、白眉拳(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传入广州)、佛家拳(从佛门传入)、练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昆仑拳、南枝拳、儒拳等。

太祖拳

南拳流派之一。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传,故称太祖拳。太祖拳法讲究实战,攻防格斗,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特点为套路严谨,动作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刚柔相济,虚实并兼,行拳过步,长打短靠,爆发力强。进身前“审势观察细留神,逢弱直冲入中门,遇强避锋绕步锤”,手步相连,上下相随,遇隙即攻,见空则扑。招式有非攻即防,虚中寓实,实里含虚,一式多变,借敌之力以制其身。器械有太祖棍、三节棍、少林棍、十二连枪、梅花枪、四门大刀、梅花刀、梅花双钩、万胜刀、应战刀、青龙剑等

咏春拳

南拳流派之一。相传明末少林女尼伍枚大师所创,福建严咏春所传。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凭借手臂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咏春拳特点是发力含蓄,步稳身灵,敏捷快速,刚中带柔。正面入门进攻,接近对方,出奇制胜。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等,基本手法以上、中、下三傍手为主。主要步型有二字箝羊马步、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打击有三停,一停于肩窝,二停于肘拐,三停于掌根指尖。运动时腰胯动,桥不动,桥动腰胯不动。拳术套路有小稳头、寻桥和标子三套拳及木人桩。

梅花桩

南拳流派之一。是立于木桩上习练的一种拳术,源起于明末。梅花拳武功主要包括架子、成拳、拧拳等。架子由桩步和行步两部分组成。桩步为静,行步为动,交错出现。桩步的基本姿势有五种,为大势(丹凤朝阳)、顺势(大鹏展翅)、拗势(二郎担山)、小势(猕猴攀枝)、败势(霸王卸甲),称之为桩步五势,为静止的拳势,是练全身之气的主要方法。运动变化灵活迅速,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形左实右、灵活多变,使敌人不能辩其方向。梅花桩上肢动作多样,且较多采用腿上的动作。步法以拖马步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马”,身型注重侧身姿式,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积小,进攻时保持一条线,便于捷进直取。其动作要求虚实分明,交手讲究躲、闪、带、打,避其锋芒,攻其虚弱。梅花拳练功讲究内外结合,用鼻均匀地做腹式呼吸,内外兼练、形神合一、形气合一。梅花桩的器械有春秋大刀、六合梅花大刀、月牙刺、月牙棍、月牙大斧、流星锤等。

李家拳

南拳流派之一。相传为少林寺僧人李锡开所创,广东新会李友山在少林五形拳基础上改进所成。手法多变,长、短桥并用。步法灵活,擅用腿法,稍多跳跃。李家拳是以长桥大马、偏身偏步、朴实刚劲为主。身法上则是以肘攻击为主,要求沉实稳重,出手准确,由于是以肘攻击为主,所以也要求着点准确,以避免一击不中,被别人有机可乘。其拳诀:

奇肘卅六有谁知,出挫沉缠捆最宜。剪切盘循成妙用,穿栏拱折护相施。

尖横下反兜归后,顿揭连攻腕在前。纂伏低寻高割就,平钩扫脚势难移。

尖桥宜用连肘法,巧妙功夫在顿肘。我桥在上宜顿打,我桥在下用缠攻。

蔡李佛拳

南拳流派之一。相传道光十六年(1836年),为广东新会梅乡人陈享综合蔡家(蔡福)、李家(李友山),佛家(少林佛门)三家拳派之长所创。成为岭南拳术一大流派,拳法共四十九套,动作舒展大方,出拳刚劲有力,步法稳健灵活,腿法凌厉疾速,手法全面,劲力充沛,刚柔相济。长短劲混发,多腿法,擅跳跃,运动幅度大。有一些独特的技法,如辘轿虎爪、魁星踢斗、日月拳掌、前后三礼等。该拳集南北腿法身法,多跳跃,步法灵活,以长短劲,长短桥结合使用,被称南拳北腿佛家掌,有北拳南方化的特点。其内容有:五轮马、五轮搥、十字扣打、白模拳、蛇形拳、鹤形拳、虎形拳、五郎八卦棍、夜战刀等。

五祖拳

南拳流派之一。相传为福建晋江人蔡玉明所创。因综合了白鹤、行者(猴)、达尊、罗汉、太祖五种拳派的技法,故名。五祖拳属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术,威猛激烈,以柔济刚,包涵内家拳的很多技击法和内功修炼法。该拳五行蕴中,左右相维,攻守相续,内外兼修,步稳身正,出拳时,欲发先收,常用摇身抖膀的方法,加快拳速,增加拳势。亦有发声,以声助力。该拳特点脚马夹束稳固,前轻后重,进如脱兔,退如蹲虎;技手简约严谨,一阴一阳,攻守分明,沉肩拾肘,身法自然。下盘坚牢,落地生根,脚法缠绊细腻,起踢直起直落,低而沉重。行气发力,丹田为灶,起于腰胯,节节相催,内气和技法都讲究吞吐沉浮。器械以棍术最为著名。

客家拳

南拳流派之一。因流行于广东客家地区,故名。拳种有朱家教、刘家教、刁家教、钟家教、李家教、岳家教、流民教、刘凤山派、昆仑拳,牛家教等。客家拳特点为动作灵活多变,发劲快速有力、擅发短劲,含胸蓄气,步型多为半马步、小弓步、小马步。步法以跟步、垫步为主,跌打滚翻动作多,手脚配合,讲究实用。器械使用多为棍、杆、双刀、铁尺、色、勾、镰、卡头、大刀等。

岳家教

客家拳术的一种。源自岳家拳,民国初年时期由湖南传入广东梅县。岳家教刚巧,主攻辅守,刚劲有力,要求实而不华,亦有心趋、手趋、步趋。手法基本上以狮子口、开弓、削手、单鞭、直掌、翻身手等为主。 岳家教手法灵活快速,使对方迅雷不及掩耳;身法躲闪灵活,使对方捉摸不定;进退神速,左闪右突,使对方扑逆迷离。心与眼合,眼与手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和下融合贯通,一气呵成。岳家教的特点:不用挑手、不用腿击、不用双拳双掌及时睁出来,而多用掌法,拳法。敌未动时我不动,敌欲动时我即动。拳式手手皆不离双推手法。拳术套路有一盘珠,儒拳等,器械套路有岳家棍,傅家棍,三指钯,铁勾,双刀,板凳等。

昆仑拳

客家拳术的一种。由山东济南市人黄辉龙所传。昆仑拳的风格特点:眼巧、心灵随变化,攻击时凶猛、刁滑,讲究吞、吐、浮、沉,每发招出手均要向对手要害部位攻击,桩马较高,发招呼气收招吸气。昆仑拳的拳术套路有卫士坝关、回门八打、八挂、九滚十八打、地躺、虎豹双刑、喜鹊双枝、二度梅等。器械套路有枪、单刀、春秋刀、板凳、剑、戟、勾镰枪、条棍(单头)、双头棍:乌龙棍、步步连棍、绿竹棍、龙凤棍、匕首、耙头、九节鞭、三芦棍、双刀、铁尺等。双打套路有空手对打、短棍对打、双刀对打、棍对板凳等。相传大刀王五及通臂猴胡七为昆仑派大师。

朱家教

客家拳术的一种。相传太平天国失败后,反清志士传授的拳术,取名朱家拳,寓有怀念朱洪武之意。朱家教属于硬桥,高中马类型,劲力以擒、挪、揸、捉、吞、吐、浮、沉为法则;拳法敏捷,手法有滑、脱、虚、挑、扣、劈等,变化无穷;掌法有双单掌、挑挂掌、穿扬掌、曲直摇手掌,并西抹乒,攻守兼备。朱家教拳械中汕头方面拳术有粗五项、幼五项、七星步、对手、凤爪三角掌、和手等,梅州方面拳术有百日早、直摇手、曲摇手、上栋膝拳等,器械有十八排点棍等,对拆有对拳等。

象形拳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13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13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