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钵真传”这一成语是得到老师的真本领的意思。据说达摩有一件棉布袈裟,一个吃饭的钵盂,是从印度带来的。这两件东西,佛门认为是传法的凭证,非常重视。那时有一个原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出家的和尚,叫做僧可,又叫神光。神光经过“断臂传经”之后,达摩逐传衣钵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慧可”,取得了禅宗二祖的资格。在少林寺西南少室山半腰的钵盂峰上,有殿房数间,内塑二祖慧可像,据说是他断臂后养伤的地方,所以又名“养臂台”、 “觅心台”、“练魔台”等。慧可传下来的衣钵,传到六祖慧能,他是广东人,衣钵也就带到了广东,到了明嘉靖年间,被一个提学副使名叫魏校的焚毁。
据史籍记载,达摩死后,还有灵验。北魏有一个使臣宋云从西域回国时,并不知道达摩已死。路过葱岭时,见到达摩手里提着一只鞋,向西而去。宋云认识他,便问:“和尚到那里去?”达摩说:“回西天去。”宋云回京,向皇帝报告了此事,皇帝觉得奇怪,便命令把达摩的棺材起出来看。据说,棺材里面只剩下一只鞋了。由此,又产生了达摩“只履西归”的传说。
第二节、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因发源于湖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而得名。武当武术起源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末清初。武当拳的风格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见长,以慢击快,以意运空,以气运身。武当流传下来的有太极拳、无极拳、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鱼门拳、武当八折、武当九宫十八腿、武当张松溪内家拳等,最为人知的是太极拳。武当派的兵器套路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等。
太极拳
是以太极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拳术,“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太极”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结合导引吐纳术,吸取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而成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其特点是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连。太极拳运动要求心静意专,呼吸自然,中正安静,柔和缓慢,圆活完整,协调连贯,轻灵沉着,虚实分明。武当武术融入了中国阴阳平衡、五行八卦、天人合一等的古代哲学思想,进行长生养生的宗教实践,把人体看成为大宇宙相对应的一个小宇宙,其修炼目的就是要使大小宇宙相通相融,共振共应,阴阳平衡。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了传统中医、兵法、武术、天文、养生、气功、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 。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 ”。与对方交手要“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太极拳既是以武人道的方式,又是以武演道的形式;是道家理论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表现,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太极拳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源于武当张三丰
武当高道张三丰,又名全一,字君宝,辽东懿州人。他道德崇高,遍游名山大川达三十载,精通三教经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明代皇帝先后尊他为“真仙”、“真人”,在武当山敕建规模宏伟的遇真宫,铸铜像来安奉,遣六品提点官住庙率众焚修。
张三丰传授太极拳给王宗岳,之后王宗岳传播开来。《王征南墓志铭》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其拳法首订五不可传,即心险、好斗、狂酒、轻露、骨柔质钝者。国民党五十一师有歌诀:“太极真传出武当,功夫全世界辨柔刚,倘若悟得真妙诀,强国利民亦自强。有一首诗以正此拳派:
武当武当数三丰,当之不愧是武宗。徽宗之时曾出现,显于元未又明初。
说来二百五六十,这个岁数不为多。刘师爷爷与同年,修真之人天长久。
炼精化气是科学,无人指诀言马肿。少见多怪说无人,若大武当太和宫。
千秋万代变不了,劝尔小辈少啰嗦。
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虚实,处处总此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总须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昐、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第三节、峨眉派
峨眉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叫做玉女拳法,后因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峨嵋派兼备佛道两家的专长,创了一套独特动静合一的练功方法,这些方法融合了拳术和器械中。这种练功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套路及散打技艺结合一起,组成了峨眉派武术体系。它的主要技击特点是动作小,变化大,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以静制动和以动制静并用,攻防时多顺势前钻,借力反击,以快取胜。峨眉派功法攻防兼具,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峨眉派武功有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静功上讲究六大专修: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涅磐功、指穴功,其中"指穴功"的三十六式天罡指穴功最厉害,既可按摩治病,又可作为武功制敌。有“三大器械”一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器)。
受武侠小说影响,有人以为峨嵋派收的是女子,事实上,峨嵋派乃四川各地区地方拳的合称,收的多是男弟子。自古以来,四川著名佛、道圣地峨嵋、青城、华岩、 尊武等寺观吸引僧道参禅静坐,诵经礼佛,闲时会弄枪舞剑,渐渐形成峨嵋派。峨眉拳术有僧门、岳门、杜门、赵门四大家和洪门、化门、字门、慧门四小家,还分为黄林、点易、青城、铁佛、青牛五大门派。
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明代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形象地描述了峨眉派拳术的特点: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
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第四节、南拳流派及其它拳术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南拳据说最初是出于南少林,在明代逐渐形成独立拳系。基本特点是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击特色。其运动手法多变,腿法较少,动作紧削,刚健有力,伴有发声呼喝。南拳的上肢动作绵密迅疾,极富变化,有时下肢不动,拳掌可连续击出数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胜。南方人四肢较短,所以讲究贴身靠打,多出短拳,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南拳拳系中有许多象形拳,不仅有龙、虎、豹、象、鹤、蛇、马、猴、鸡等常见的象形拳,而且有狮、彪、鱼、犬等罕见拳种。器械主要有南棍、大杆、四门刀、梅花刀、双合刀、双刀、三尖叉、单锏、双锏、斧、矛、盾、耙等,还有扁担、锄头和板凳等代用兵器。 南拳种类繁多,福建有咏春拳、五祖拳、鹤拳、罗汉拳、地术拳法、五行拳;广西的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江西有三十六路宋江拳、虎拳等;浙江的洪家拳。黑虎拳、金刚拳。湖北的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湖南的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南拳的代表是广东南拳。
广东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拳:
一、洪拳。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铁桥三、林福成、黄飞鸿、林世荣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二、刘拳。据说为刘三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刘生或刘青山所创的,流传于雷州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