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铁臂功、02.排打功、03.铁扫帚功、04.足射功、05.腿踢功、06.铜砂掌、07.蛇行术(蜈蚣跳)、08.提千斤、09.罗汉功、10. 铁头功、11.四段功、12.铁布衫功、13.双锁功、14.上罐功、15.石锁功、16.铁珠袋、17.千斤闸、18.鞭劲法、19.分水功、20.玉带功、21.鹰翼功、22.跳跃法、23.霸王肘、24.一指金刚法、25.拔钉功、26.一指禅功、27.石桩功、28.金钟罩、29.铁牛功、30. 旋风掌、31.卧虎功、32.拔山功、33.合盘掌、34.推山掌、35.踢桩功、36.鹰爪功、37.斩魔剑、38.玄空拳、39.金砂掌、40.铁砂掌、41.飞行功、42.枪刀不入法、43.五毒追砂掌、 44.飞檐走壁法、45.一线穿、46.穿纵术、47.金铲指、48.揭谛功、49.梅花桩、50.捻花功、51.螳螂爪、 52.跑板功、53.闪战法、 54.金刀换掌功、55.轻身术、56.铁膝功、57.陆地飞行术、58.穿窗功、 59.泅水术、60.点石功、61.琵琶功 62.柔骨功、 63.壁虎游墙术、64.门裆功、65.翻腾术、66.布袋功、67.蛤蟆功、68.千层纸功、69.弹子拳、70.锁指功、71.追风掌功、72.软玄功
少林戒约
一、 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旨要,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
二、 宜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戒呈血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犯者与违反请规同罪。
三、 平时对待尊长,宜敬谨将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
四、 对待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不得持强凌弱任意妄为。
五、 于挈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
六、 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惯相较,但偶尔遭遇,未知来历,顺先以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顺以右掌,照式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
七、 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宜敬谨遵守,不可违反,盖以酒能夺志,肉可昏神也。
八、 女色男风,犯之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凡吾禅宗弟子,宜乘为炯戒勿忽。
九、 凡俗家弟子,不可轻以技术相援,以免贻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不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但饮酒淫欲之戒,顺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以一时之兴会而遽信其平生,此吾宗这第一要义,幸勿轻视之也。
十、 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世之以此自丧其身,而兼流毒于人者,不知凡几盖以技击之于人,其关系至为谨要,或炫技于一时,或务得于富室,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贩类,贻羞当世,取倾祸找倾,昱岂先师创立此术之意也乎,凡在后学,宜切记之。
少林故事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
据《登封县志》,少林寺武术起源于达摩。因他传法是以坐禅为主,盘膝静坐、终日不动,就容易造成精神与肉体的萎靡和困倦。这就迫使他们要锻炼身体。于是逐渐形成了“心意拳”的雏形。后经长期的完善和充实,少林拳术发展到一百余种。
现在少林寺仍保存着关于少林武术的一组壁画。壁画在少林寺最后千佛殿的东厢白衣殿内。绘制年代为晚清,有两组壁画还描述了“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它为少林拳法提供了生动而形象的史料。唐朝李世民讨王世充,围攻洛阳时。那一次战役十三棍僧擒获王世充的侄儿王仁刚,李世民为嘉奖少林寺,特谴使致书赐少林寺主教。现少林寺尚存有“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碑文共240字。碑中“世民”二字是唐太宗亲笔所签。在唐王朝的允许下,少林寺开始自立营盘、训练僧兵。在历代的许多次战争(如推翻元朝、抵抗倭寇)中,少林寺僧兵都曾参加战斗。在明清时代,僧兵们常常为游寺的达官贵人表演武术。少林僧兵历代相沿,直至清代才开始衰落。
达摩一苇渡江
达摩,又称达磨,全称为菩提达摩意为“道法”。他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也有说他属于刹帝利种姓的。种姓是印度古代的一种社会阶级制度。印度社会共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商人和农民)、首陀罗(无技艺的劳动者和奴仆,或称不可接触者),可见达摩的社会地位是高贵的,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他自称是释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孙,即是印度禅宗的第28代祖。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 520年)或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他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传法。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于是他便于同年到北魏,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后来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禅时,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他的这种修行方法,又被称作“壁观”。后来传法于僧慧可,死后葬熊耳山。据说他到南京以后,梁武帝同他说佛理,问他:“我修建了这么多佛寺,写了这么多经卷,度了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达摩回答说:“都无公德”。武帝问他“何以无公德”?他说:“这都是有求而做的,虽有非实”。由于他同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便离开南京北上。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
断臂传经
传说达摩渡江到少林寺以后,在南京讲经说法的神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渡过长江追赶达摩到达少林。他到少林寺以后,一心一意拜达摩为师求教。达摩在南京雨花台和他会见时,神光傲气十足,极不谦虚,提出向达摩求教,达摩不知他有无诚心,便婉言拒绝。他并不灰心丧气,仍步步紧跟达摩。达摩在洞里面壁坐禅,他合十,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神光跟随达摩九年之久,对禅师的一举一动,真是心悦诚服。时值寒冬,达摩在后院达摩亭坐禅,他依矗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夜晚入定以后,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压了下来,不一会儿,积雪逾尺。这时,大雪淹没了他的双膝,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层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窝里。
第二天一早,达摩开定了,他走到门口一看,神光在雪地里站着。达摩问道:“你站在雪地里干什么?”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达摩沉思片刻说:“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神光解意,他意识到这里圣僧指点他禅悟的诀奥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听“咔嚓”一声,一只冻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下的积雪和神光的衣衫。谁知这虔诚的刀声穿云拨雾,飞报西天惊动佛祖如来,随手脱下袈裟抛向东土。霎时整个少林红光笼罩彩霞四射,鹅毛似的大雪片被鲜血映得彤红粉扬而来。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鲜血淋离的左臂围绕达摩亭转了一圈仍侍立于红雪之中,亭周围的积雪也被染成红的。此情此景,达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为了向他求教,长期侍立身后今又立雪断臂,原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已经克服。达摩逐传衣钵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慧可”。从此,慧可就接替了达摩,成为少林寺禅宗的第二代,称之为“二祖”。清乾隆皇帝瞻游中岳时,对“断臂传经”的故事颇有感触,逐挥毫撰写“雪印心珠”匾一块,悬挂于立雪亭佛翕上方,以戒后生:佛业来之不易。
达摩面壁九年
几经流浪,达摩到达了少林寺,他为这半隐半现的处于山脚下密林深处的小寺庙所吸引,并决定留在这里,因为修炼的最好地方是与外界隔绝。僧人需要安静的地方,不久,他便在庙后面山坡上的四分之三处发现一个小山洞,这个石洞高宽不过3米,长度约有2丈。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洞前有一块紧凑的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达摩来到少林寺后,就把这个天然石洞做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
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朝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竟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了。什么叫做“入定”呢?“入定”是指坐禅坐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亲念,外界的一切,对他没有干扰,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一年夏天,达摩发现自己刚坐下修炼不久,便不知不觉地打磕睡,他被自己的惰性激怒了,并且认识到打磕睡是绝不会达到佛教的终极境界的,于是,他用刀割断了自己的眼皮,扔出山洞。此后不久,一个很小的达摩眼皮落地的地方长出一棵茶树芽,后来僧人的弟子们发现了这棵茶树,茶叶经过调制,帮助僧侣们在长期的修炼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自此以后,茶叶就成了修炼厅里必不可少的物品。达摩在山洞里呆了九年,直到达到佛教之终极。
当达摩离开山洞开始传授禅宗时,弟子们发现,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衣锦织纹,隐约可见,宛如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之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址尤存。达摩面壁九年的事迹,为历代人民所敬仰。寺僧们将影石开辟下来,放在寺内,瞻礼供养。明万历年间,人们在面壁洞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碑坊。前壁刻:“默玄虚”,后壁刻:“东来肇迹”。
“衣钵真传”和“只履西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