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马致远 ,号东篱,大都人。一生着有杂剧15种, 保存下来的剧作有《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汉宫秋》。《汉宫秋》是中国戏剧史上著名的悲剧,也是现存最早敷演王昭君故事的戏曲剧本。马致远选取了中国历史上一向为文人所关注的昭君题材,通过对昭君故事的再创造,通过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表达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语言运用的成功,使这一剧本充满了魅力。元代中期的杂剧创作展示出新的特点。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显示这一时 期剧作家的独特追求。这一时期的散曲创作进入了繁盛期。除马致远外,当时活跃的作家还有张养浩 、 张可久、乔吉、贯云石等,其中少数民族作家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作品的数量亦大大超过初期 。风格上清丽与豪放成为两种有代表性的特色。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一生创作杂剧13种,现在全本保存下来的有3种,即《西厢记》、《丽春堂 》、《破窑记》。其中《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剧本描写相国之女莺莺与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 成功刻画了封建社会条件下青年男女的恋爱心理。《西厢记》语言优美、清丽,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气 氛。既融铸了古典诗词中的句子,也吸收了口语成分,并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西厢记》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贯云石,维吾尔族人。因喜饮醋,故号酸。贯云石文武双全,仕路通达,但他却无意于此,辞官游历 江南,隐于钱塘。他的散曲现存80多篇,内容上以风情和隐逸为主。

元末明初的重要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于是杂剧与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 的南戏互相交流,一方面是剧目的相互吸收,另一方面在音乐上也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为戏曲的 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赋是汉朝流行的主要文学体裁,由《楚辞》发展而来,吸收了荀子《赋篇》的体制,外加纵横家的夸张手法,形成一种兼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文学形式。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却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也称古赋。

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赵人荀况。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着名的代表作。扬雄是西汉末年最着名的赋家。《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是他的代表作。汉武帝、宣帝年间着名的赋作家还有东方朔、枚皋、王褒等人。班固是东汉前期的着名赋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张衡具有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

进入魏、晋,赋延续张衡以后的短小篇幅,题材扩大了,也更富有抒情的成分。代表性作品是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到了东晋,陶渊明着名的《归去来辞》是辞赋中的名篇,没有半点凋琢、铺陈的习气,表露出回归自然怀抱的喜悦心境。魏晋以来,文学上骈俪风气日盛,到了齐、梁,由于沉约、王融声律学的鼓吹,产生了骈赋。代表作品有庾信《哀江南赋》、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沿着骈体与声律说的演进,到了唐宋,古诗变为律诗,骈赋也变为律赋了;以及废弃骈律的限制,骈散结合,形成一种自由的体裁:文赋。文赋的代表作品有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

南 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是中国成熟最早的戏剧形式。大约产生 在宋代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南戏在北宋杂剧的基础上,吸收地方的语音、语言、歌曲而形成。元统 一全国后,南戏与北杂剧并行,但北杂剧占据主导地位。元末明初时,南戏创作达到一个高丨潮丨,出现 了《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等着名作品。今天我们所说的明 清传奇,便由南戏发展而来。南戏的篇幅较长,场上的各个角色都可以演唱。早期南戏流传下来的很少很少,能保存原来面目的只 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 、《小孙屠》、《琵琶记》等数本。

北杂剧与南戏,在音乐上代表了北曲与南曲两大声腔系统。而南曲中的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声 腔,对中国后来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北杂剧和散曲虽然在明代逐步远离舞台,但这两种文体 继续为明清两代文人所运用和发扬,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一翼。

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有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无论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 :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 :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 :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 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 :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从古代的天子殿堂到现在的平民居室,从古远的园林亭榭到今天的街市店肆,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可谓“俗雅兼成趣,古今自纷呈”。对联能引人入胜、发人深醒、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对联涉足社会上各行各业,具备了赋、骈文、诗、词、曲等艺术特征,融入书法艺术的时候,就十分具有观赏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妙联巧对

新婚之夜,苏东坡之妹欲试新郎秦少游朐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风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击破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曰:因荷(何)而得藕(偶),程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12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12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