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 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 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 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 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 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 都为词体的成 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 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 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 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

北宋初至宋仁宗朝,词的创作主要是小令,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基本上承继晚唐五代,特别是南唐遗风,采用旧曲小令词调,作小词自娱,追求深婉精致、含蓄蕴藉的风格。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多出入于市井里巷,常在秦楼楚馆、舞榭歌场,与乐妓乐工交往,对当时流行的“新声”非常熟悉,加上他精通音律,才华超群,于是柳永采用民间新兴的曲调作词,大量写作篇幅较长的慢词,扩展了词的体制,改变了宋初以来以小令为主的单一格局。柳词擅长抒写个人的羁旅行役之愁,并以同情的态度表现市井下层妓女的生活和感情,还以赞美和认同的口吻描写都市生活的繁荣景象。柳永词的内容 、风格和形式体制,都突破了宋初以来词的狭小格局,突破了士大夫自我欣赏的范围,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当时一位西夏归宋官员话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词影响之大。

到北宋中期,苏轼则为词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在拓展词的内容和丰富词的艺术表现功能方面, 苏轼显示了绝大的艺术才力,南宋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词被苏轼当作了抒写主体心志性情的体裁,可以用来言志说理,探究人生意义,表达哲理思考,容纳 更为广阔的生活内容。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特色,不仅大大扩展了词的抒情功能,而且提高了词的艺 术地位,对宋词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北宋中后期,晏几道,在慢词已经广泛流行的情况下,仍专力于写作小令,承《花间》、南唐的词风 ,而以清新优美的笔调抒发男女间的离合悲欢,别具深挚哀婉而风流蕴藉的个性,其音调之和谐优美 ,文字之清丽精工,尤有过人之处,代表了北宋中期小令艺术的最高成就。另一大词人秦观是苏轼的门生 ,但词风却苏轼不同,慢词深婉缠绵,小令凄清妩丽。晏几道和秦观都真正做到了抒情内容与 形式及文辞的完美结合,而他们词中浓重的感伤情调,又充分体现了词体的抒情特长。同为苏轼门生的晁补之 、黄庭坚 ,也是词的名家。晁词颇能继承苏轼的词风,词笔较为磊落豪放;黄庭坚早年多侧艳 俚俗之作,晚期则倾向于深沉凝重,当时与秦观并称,但成就不及秦词。由于众多词人的努力,北宋 中期以后词坛多种风格竞相发展,形成了歌词制作的一个高 。

北宋周邦彦精通乐律,集北宋词之大成,言情体物更为精巧、缜密、典雅,擅长以工笔勾勒的方式作 多层次、多角度的铺叙,章法结构多变而巧妙,总体上的开合呼应、前后映照、回环往复与局部的精 细勾勒相得益彰,具有既精细又浑厚的特点,在慢词的写法上又比柳永进了一步。周邦彦词在南宋受 到普遍的喜爱,特别是他在音律和词法方面的成就,被看作是北宋和南宋之间承上启下的词人。

李清照是南宋初的杰出词人。她的词带有多愁善感的气质,早期作品多写闺阁生活、离愁别绪,南渡之后,连遭乱离,她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词作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她的女性的感受与笔触,与词体的婉约柔美的本色风格天然契合,在抒情的真切自然这一点上,具有别的词人不具备的优势和成就。

南宋前期影响最大的词人是辛弃疾,他本是一位投身抗金斗争的战士,一位身负雄才而不能施展的英雄,他用词来表现他的理想,抒发 壮志未酬的忧愤,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进了词的歌唱来。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词史上向来以“苏、辛”并称,把 他们看作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他们的词都有宏阔的境界,豪迈的气概 ,但他们的词风不尽相同,辛词虽然有散文化的放纵,有雄大的气势和魄力,但并不浅直粗疏,相反具有深沉的抒情感 染力,把词体的抒情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他的一些婉约风格的 作品,也毫不比第一流的婉约词人逊色。总之苏词多表现对历史、现实和人生 的超越,辛词更多体现对社会、功名和事业的执著。他们是宋词中并峙的两座高峰 。

南宋另一位大词人姜夔,则在辛派词之外另立一宗。姜夔是着名音乐家,能自创乐曲,现存八十多首 词中,有17首注有乐谱,大部分是他的“自度曲”,这是迄今仅存的一批宋词乐谱,是十分珍贵的古 代音乐文献。由于精通音律,姜夔十分重视歌词与音乐的配合,有的作品还先写好词再谱曲,与一般 “依谱填词”的作法不同,在文词与乐曲 声情的配合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姜词的优秀之作具有明静幽冷、清空深远的意境,是高度诗化的精神世界的写照。在语言风格上,他追求清冷的色调和瘦硬刚健 的力度,在南宋词坛独树一帜,产生了很大影响。经过两宋词人的不断努力,词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中走向了全盛。

元 曲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它包括了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由故事情节、曲 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用来规定主要的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的部分。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在剧本既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楔子一般放在剧本的开始,大致相当于序幕。有时也放在折与折之间,与过场戏近似。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用来概括全剧的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

散曲是一种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种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乐器伴唱等。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又名“叶儿”。一般由一支曲牌构成,大致相当于词的一阕。套数,又叫散套 、套曲,是连接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而成的组曲。短的可以两个曲牌,长的可以二、三十个曲牌,大多有尾声 。除了小令和套数外,还有带过曲等形式。元杂剧中的曲词和元散曲基本上是北曲,且都可以使用衬字 。衬字,指的是曲子本格之外的字。一般来讲,元杂剧曲词中所用的衬字比散曲要多。衬字的运用增加了曲子的口语化、俚俗化,使曲意更加活泼、显豁。

元曲创作的初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蒙古灭金、灭宋这样的大事件接连发生。这种社会大变动给予元曲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元杂剧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形成,经过初步的发展,在元初这一疾风骤雨的时代迅速成熟起来,从忽必烈经略汉地便进入了它的繁盛期。戏曲史上许多熟悉的名字便产生在这一时期,如关汉卿、白仁甫、高文秀、石君宝、郑廷玉、马致远、纪君祥等等。这一时期的散曲创作,内容广泛,叹世归隐是突出的主题。在风格上,北曲通俗自然、诙谐幽默、活泼俏皮的特色亦已得到鲜明的体现。

关汉卿是一个一生落拓,不屑仕进的文人,一个多才多艺、生活烂漫、性格倔强的艺术家。他的成就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窦娥年轻守寡,恶人张驴儿逼窦娥与自己成婚。窦娥坚决拒绝,被张诬告,问成死罪。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大愿,死后皆一一应验。最后窦娥托梦给已经做了官的父亲,才使冤桉得以昭 。

剧中的窦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恪守道德礼教,她孝顺,她坚持好女不嫁二夫,但她却被这个社会给毁灭了。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是一个既善良又刚强的女子。她的善良与刚强在剧本是在生与死、善与恶的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当张驴儿借毒死人命事要挟窦娥时,蔡婆非常害怕,要求窦娥随顺张驴儿。但一向孝顺的窦娥坚决不从。法场之上当她注定要冤屈而死时,窦娥面对刽子手发下三桩大愿。人虽然就要死去了,但她的内心是不屈服的。她要复仇,她要证明她的清白。同时她的心又是充满爱意的。在被押赴刑场、走向死亡的路上,她还在恳求刽子手,“与人行方便”,“不走前街走后街”,以免蔡婆看到她披枷戴锁心中难过。她的细心与爱心,不能不使每个读者动容。

白仁甫的家庭在金朝属于社会的上层,伯父、叔父都是诗人。白朴所著杂剧15种,今存2种,其中以《梧桐雨》最为著名,曲词清美,时带感伤,历来为人所称道。白朴的散曲开启了清丽派的创作。今存小令35首,套数4篇。写景咏物、叹世归隐、男女风情是常被写 到的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12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12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