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姑娘追",哈萨克语叫“克孜库瓦尔”,是哈萨克族的马上体育、娱乐活动,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多在婚礼、节日等喜庆之时举行。“姑娘追”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人的始祖。他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象白天鹅一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据说这就是姑娘追最早的由来。
踢毽子
踢毽子起源于中国汉代;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在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艺和踢法技术上,都达到空前的程度。毽子的制作方法是:先将动物的尾羽捆扎成束,插入作为底托的铜钱方孔中,再用布裹紧缝牢。毽子种类可分为鸡毛毽、皮毛毽、纸条毽、绒线毽等几种。毽子的基本踢法,主要有“盘、拐、绷、蹬”四种,用脚内侧踢为“盘”,用脚外侧踢为“拐”,用脚面踢为“绷”,用脚掌踢为“蹬”,用脚趾踢为“挑”,用脚后跟踢为“ 磕”等。依照踢法的不同,传统踢毽比赛可分为记数赛、记时赛、花样赛几种。
抽陀螺
俗称“抽贱骨头”,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将布条、麻绳或是桑树皮系在一根木棍上,狠狠地抽动那木旋出来.陀螺不仅是用来抽的,而且还可以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
抖空竹
空竹俗称风葫芦,早为宫廷玩物,在古时候年轻女子玩空竹被视为高雅之举。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空竹又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双轮空竹比单轮空竹容易操作。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运动时用两根短竿,系上绳子,将空竹扯动旋转,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在北方,逢年过节孩子们都喜欢抖空竹,并能耍出许多花样。
空竹抖动时姿势多变,使绳索翻花,做出“过桥”、“对扔”、“串绕”、“抢高”等动作,也有以壶盖等器具代替单轴空竹而游戏的。抖空竹的技巧颇多,最为惊险的是"蚂蚁上树",长绳一端系于树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忽然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高空,可飞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稳稳接住。
摔跤
古代称为相扑、争跤、角力、角抵。在黄帝时代就有了摔跤活动,到秦汉以后,摔跤从单一的军事目的走向了民间,成了供人欣赏的娱乐活动。皇家有了专门的摔跤组织,这种组织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善扑营”。 元、明、清时代,摔跤融入了满族和蒙族的技艺,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比赛的,就像打擂台;另一种相扑,是表演的形式,在当时的东京和其他地方都有这种表演,而且表演的服装基本延续前代。相扑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另一个名称——摔跤。之后逐渐形成现代摔跤。明末清初有一个叫陈元贇的人,在抗清失败后曾经东渡日本,把中国的摔跤与中国的拳术进行糅合,在日本授徒传技。最后经过日本人士的辗转传播,发展成了现在的柔道。摔跤者穿特制的短上 衣(叫“褡裢”),系腰带,穿长裤,衣、带可以抓,全身可以握抱,但不许抓裤子,不许击打,不许使用反关节动作,三点着地(两脚加一手一膝着地)为失败,3跤2胜,没有时间限制.
赛龙舟
在我国南方,赛龙舟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龙舟竞渡另一个起源是,楚国人为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借龙舟驱散江中之鱼,期望阻止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赛龙舟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
第二章、古典文学和游艺活动
第一节、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东西。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即是先秦散文。儒、墨、道、法几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
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谓“三曹”即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七子”即指汉末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均能文善诗,且与曹氏父子关系密切。建安时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
两宋时期,散文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唐宋八大家”中除韩愈、柳宗元外,其他六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都在北宋。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一代宗师,他的散文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王安石的散文重视说理,代表作有《游褒禅山记》等。苏轼散文明白畅达,《赤壁赋》、《石钟山记》、《留侯论》等皆是名篇。除此之外,苏洵的《六国沦》、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等,也是散文名篇。
唐朝的民间文学也很繁荣,有小说的前身“传奇”出世,代表作有《虬髯客传》、《柳毅传》、《莺莺传》等。宋代的传奇是在唐代传奇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北宋初,李昉等人受宋太宗之命,在太平兴国年间编纂了中国最大的小说集《太平广记》,它搜集了自汉至宋初的各种小说、笔记、野史等500多种,共500卷,另有目录10卷。全书按题材分92大类,150多小类。由于《太平广记》保存了大量古代小说,又采用分类编纂的方法。明朝初年,小说在前代传奇小说、话本和杂剧的基础上就已经有新的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市民阶层壮大后,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创作更呈现繁荣兴盛的景象,涌现出不少优秀的长篇通俗小说和短篇白话小说。
元末明初出现的《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也是我国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它使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是罗贯中在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的。全书共120回。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形象很出色,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奸诈多疑、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语言简洁明快,雅俗共赏,富有传记色彩。并以文学的笔触揭示出军事活动和战争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