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上面史书上记载的这段话如果简单翻为今文,意思是武则天梦见和大罗天女下象棋,总被打将,输了好多次,而且棋局里的棋子也好象摆错了位置,就问狄仁杰是何征兆.狄仁杰奏道:"象棋不胜,是宫中无子。此乃上天假托象棋暗示陛下,储位不能长久空缺。太子是天子之本,本一摇,天下就危险了。陛下请尽快立庐陵王为太子,可千秋万代常享宗庙。如果立武三思,则不一定了"武则天感悟,将庐陵王李显召还。立为太子,李唐之薪火得以相传.

如果武则天没做这样的梦,也许以她那样刚烈的性格,加上武氏一族成天在旁给其灌耳边风.名相狄仁杰亦很难找到其思想的切入点.改变武则天个人立储君的意愿.历史上也就可能没有文治武功冠绝中华历史的李唐天下,只有武周...这正是应了那句话“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也算是象棋成就的一段佳话了。

麻将发明者——郑和

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并率数万将士,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建文帝。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许多将士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甚至积郁成疾。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必须要制作一种新的娱乐工具,给将士们解除烦闷,这种娱乐工具既要制作简便,又要让广大士兵都能学会,最好能容纳两个以上的人同时参与。经过冥思苦想,郑和终于想到就地取材,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为了迎合将士们的心理和航海的实际,郑和同样动了一番脑筋。比如:红“中”代表中原大地,迎合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由于中国的帝王一向偏爱红色基调,故特意将“中”字设置成红色。因为航海的目的名义上是经商,故竹牌刻上“发”字,以迎合大家的发财心理,发多少财?“一万”、“二万”、“三万”……“九万”。由于航海中受食品来源制作条件的限制,将士们的日常主食是烙制的圆形大饼,吃多少饼?“一饼”、“二饼”、“三饼”……“九饼”。遇到风平浪静时,将士们也常捕鱼来改善伙食,捕多少条鱼?“一条”、“二条”、“三条”……“九条”。 

船队在海上航行,将士们整天看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沧海,故竹牌中设置了“白皮”。郑和当年航海使用的是帆船,所以最关心的是风向,故竹牌刻置了“东”、“南”、“西”、“北”风。长年的海上航行,人们感受最深切的是季节冷暖的变化,干脆就刻上“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四朵花来代表一年四季,尽管后来竹牌上的图案发生了变化,但“花”的叫法仍然没变。

郑和发明的这种新式竹牌娱乐工具,不像“围棋”、“象棋”那样深奥难学,普通士兵一学就会,很快就在将士中推广开来。将士们萎迷不振的状况也随之一扫而光,郑和也为终于找到了排遣将士们郁闷和思乡烦恼的途径而开心。后来一些将士们向郑和反映:这种竹牌太好玩了,大家都非常喜爱,将士们一玩起来就精神麻木、如痴如醉,不仅乐不思乡,而且有时连饭都忘了吃。但大家都把玩这种游戏叫打“竹牌”,名称不太雅观,还是请主帅另赐一个名字吧?郑和想了想回答:既然这种游戏能够麻痹将士们的精神,那就叫做“麻将”好了。从此,“麻将”的名字就产生了,而且由海上传到陆地,打法也不断花样翻新,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娱乐工具。

第三节、民间竞技

放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墨翟制造的。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鹞”,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鸟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如琴,故称「风筝」或「风琴」。

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糊以纸绢,涂以彩绘,再系长线制作而成。风筝形象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图案。风筝分硬翅和软翅、有尾和无尾。硬翅风筝易飞高,软翅风筝只飞远飞不高;无尾风筝易摇摆失控,有尾风筝稳定性强。风筝以开封、北京、天津、潍坊、南通、阳江所制最为有名。

风筝的种类

硬翅风筝

这种风筝是用上下两根横竹做成翅膀的骨架,中间竖长方形竹条固定两翼,糊上面料,形成三角风兜,有较好的起飞性能和稳定的放飞效果。硬翅风筝的硬翅是固定形 式,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杉的不同而变化。可表现的主题式样较多,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风筝中的花篮、鸳鸯、喜鹊、鹦鹉等。鲶鱼风筝也属米字硬翅,只不过在头部夸张地装饰了两条相对称的鱼须,尾部又加丈余的鱼尾。

软翅风筝

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部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它的结构,不同于硬翅风筝,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

板子风筝

即人们传说的平面形风筝。从结构和形状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体,无凸起结构,风筝四边有竹条支撑。此类风筝较多见,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又适合表现多种题材,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为求平衡,这些风筝一般都带着一条长长的尾或穗子。

串式风筝

即数只相同或不相同的风筝,象冰糖葫芦似地拴在一根或多根钱上,串连起来放飞。我国常见的串式风筝,有串雁(鸿雁传书)、龙头蜈蚣、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群蜂风筝也是由50只同一形状的蜜蜂串连而成

叶子戏

发明"叶子戏"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张遂(一行和尚),供玄宗与宫娥玩耍。因为纸牌只有树叶那么大,故称叶于戏。以后传人民间,文人学士趋之如骛,很快流传开来。叶子戏于元代传到西方,或亦为蒙古输入欧洲。后来变化成了塔罗牌及现代扑克,而在中国,则逐渐变成麻将及牌九。另一说法,相传大将军韩信为了减轻远征士兵的乡愁,在军中发明了“叶子戏”,以供士兵娱乐用。所以"中国是桥牌的故乡"。

踩高跷

高跷原为古代农民,业余的一种游戏。在大陆北,方每逢新年、元宵、迎神赛会,均会有高跷的演出。高跷之戏实际是一种高脚化戏,演员全需经过相当的训练。踩在高跷之上不但要能活动自如,还要能歌、能舞。古之高跷戏,实等于一个活动舞台,所有演员粉墨登埸,十足是戏台上盛的戏子。各人更按其所装扮戏中人的身份,手持各种道具,如马鞭、刀枪、扇子…… 等,全体演员合演一套完整的故事或戏文,有情节、有歌曲、有台词,更有鼓乐弦管伴奏。队伍行进间,遇有空旷之地,即展开表演,按故事的情节,作部份或全套的演出,而这些都有赖平时的演练,始能于高跷之上作纯熟的表演。

高跷阵的成员并无一定的人数限制,七八个、十多个都可组成一阵。由于农业社会的闲暇时间较多,若有年长艺高之人出面号召,就会有许多年轻人参予高跷的学习。只要利用数月的时间,练习平衡技巧,以及舞蹈、戏曲、歌唱、拳术功夫等,待至各种技巧纯熟,即可到街头或庙会中表演。如此不但带动民众的兴趣,又可提高自身的信心,高跷就这样传承了下来。

跳板

是我国东北朝鲜族妇女盛行的竞技活动。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伴随着有节奏的踏跳,身着彩裙的朝鲜族少女,优美地在空中表演旋转、空翻等各种动作。跳板由木板、板垫两部分组成。用木架支住一块长木板中心,两人分别站在木板两端,彼此轮番跳起,借一方跳起后下落的重力,将另一方弹起腾跃空中。比赛方法有“抽线” 和“表演”两种。

荡秋千

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后来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并流传至今。秋千活动具有高、飘、悠、巧、柔、美、欢的特点。秋千绳一般都拴在高大树木结实的横枝上,在秋千前方的上空悬有彩带或铃铛,荡起的秋千板要触及这个标志才能赢得欢呼与赞扬。朝鲜族大型的荡秋千竞技比赛十分迷人,多在农闲时期及端阳等节庆日举行,届时朝鲜族妇女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去参加比赛,比赛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比荡起的高度,另一种是比踢铃的次数即比耐力。比赛中常常可见到高空中悬挂着一面皮鼓,荡秋千的姑娘们在围观者的呐喊助威声中高高荡起,在空中用脚踢鼓,谁踢响的次数最多,谁就将成为比赛的冠军。

赛马

赛马比赛按参赛马的年龄分几个档次,决定赛程,如成年马赛程为25~30公里,5岁马为20公里,4岁马为18公里等。赛场是未经修整的大草地,或直跑,或绕跑。参赛的马匹都会在比赛前几天得到细心的调养,减少喂草、饮水的次数,修剪鬃毛,在其鬃毛和尾巴上系扎各种彩色布条等。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11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11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