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裹肚造型讲究,依据人的大小设计可贴可绣。裹肚开口有多种式样。有正面开口,也有侧面开口;有狮子开口、人头鱼开口、蝙蝠开口、蝴蝶开口、莲藕开口、双鸟开 口、如意开口等等。裹肚御寒保暖,紧贴腹部而穿,在最里层,可以隐藏个人的秘密物品,诸如私房钱、珠宝之类。肚子凉,裹兜里垫上艾叶等药物,就有治病的功能了。

裹肚,是千百年来民间妇女们创作的刺绣之花,是独具匠心的艺术瑰宝。在裹肚这一上部为梯形,下部为弧形的特殊空间内,创造了很有特色的构图形式,上简下繁, 上悬于高天,下植于大地,空间非常开阔,而中间的开口处,多为飞鸟蝙蝠飞翔,动感很强,左右对称,形成一个呼应的中心。裹肚可分为布贴裹兜与刺绣裹肚两种。

布贴裹肚一般选择大红、深黑或以暗色绸锻或布料作底,然后按图样剪裁各色绸缎贴在底布上。程序是先在图案布片下面填充一层薄薄的棉花,再用针缝合于彩布,完 成后有一种浮雕感。有的在浅色肚兜周围装黑色花边图案,庄重之感油然而生。布贴肚兜上的人物、动物、花鸟图案,都是民间妇女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想象的,虽然仍为传统题材,却有民间布贴裹兜独有的艺术风格。雍容安详,泼辣奔放,鲜艳饱满,厚重而明快,纯朴又内敛。村野自然生活的气息浓郁,制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象性又很强。布贴裹肚留传下来的尤以明清时期的至为珍贵,这种大气而内敛的艺术风格是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继承与保存。

第十一节、帽文化

孙子在出生前奶奶和外婆就准备好了婴儿帽,是男孩就戴虎头帽,是女孩就戴金瓜蝴蝶帽,或莲花帽。花样翻新,种类繁多,根据不同年龄,又变化万千。虎头童帽、 狮子童帽、八仙帽、金银童帽、道士帽、六棱童帽、风帽,每一种造型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典故,都表达了先辈们对子女美好前程的祝愿。女刺绣童帽造型相对简单, 可色彩艳丽,内容丰富,刺绣做工十分精湛。虎头帽造型最为多见,也很奇特。两只大眼圆睁,巨齿獠牙,耳朵竖起,显得很有精神。儿童戴在头上,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有驱邪纳福的寓意。女孩戴的金瓜帽、莲花帽、蝴蝶帽、凤凰帽,色彩鲜明,多姿多态。

孩童头上戴的华丽童帽时显得格外天真活泼。有一顶童帽,用黑色布作底,顶端圆形图案是一组非常精细的,红黄相间的刺绣团花,帽沿一圈是一组编织图案,正面坠着8个活泼可爱的银质娃娃和8个 银质圆钉儿,两侧又有两个圆形银质吉祥片,吊着两只银铃,走动起来,叮当作响。一件清代狮子月娃帽为方狮子造型,巨齿獠牙,两耳高竖,两只错金大眼,用红带连接,非常生动可爱。制作者别出心裁,在耳朵、尾巴、眼圈周围夹上黑、红、蓝各色,毛茸茸的绒边,更是逼真形象。这件作品布贴与刺绣结合,平面与立体结合,绿狮子、红鼻梁对比强烈,耳部、尾部绣盘金花纹,小巧玲珑。

虎头帽

以老虎为形象的虎头帽,是我国民间儿童服饰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童帽样式。它与虎头鞋、虎围嘴、虎面肚兜等成为儿童服装中重要的组成部风,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些以虎为形象的儿童服饰寓意深远,深受中国传统虎文化因素的影响。将威风八面的虎做为本民族的图腾,将虎形象刻画在自己身体明显部位的皮肤、服饰上或用具、武器、房门上,以虎的形象作为自己氏族的名称、特殊标志和神圣护符,把虎视为整个群体共有的保护神而虔诚地顶礼膜拜,有的甚至还给 虎画上了双翅,使之变成威力更加不可一世的“飞虎”,成为一种神兽。传说原始社会时,我国中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轩辕氏)就曾率领包括以虎为图腾崇拜的部落在内的众多部落联盟军,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

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多用虎将、虎臣、虎士、虎贲、虎师、虎威、虎步、鹰扬虎视、燕颔虎须等词语,读上去就有一种不凡的气势。虎将成了勇将的通称。从周朝开始,军队中设立有虎贲,主要作为皇室的卫队,军官中也有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等职,据说“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千人,擒纣于牧野。”可见虎贲为武王灭纣立下了汗马功劳。虎贲的意思是犹如猛虎之奔走,形容其一往无前。三国时,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被封为“五虎上将”。魏国的许楮也因为骁勇善 战,膂力过人,号称“虎痴”,当马超与其交战时,更其为“虎侯”,不敢掉以轻心。我国古代把处理军机事物的地方叫做“白虎堂”,把将帅的营帐称为虎帐,“ 柳林春试马,虎帐夜谈兵”成为古代军营生活的写风。

虎头帽工续非常繁琐复杂,要经过剪、贴、插、刺、缝等几十道工续才能完成。做一顶完整的虎头帽,需要五六天时间.一顶虎头帽两侧、后面均可以刺绣上各种艺术表现力和想像力非常丰富的图案。可以绣上凌空飞翔的凤凰,可以绣上争奇斗妍的 梅花、荷花;还有生动真实的喜鹊、水鸟,还有麻雀、燕子、蝴蝶、花瓶等各种花鸟草虫都可以绣上,看上去栩栩如生,形象生动,表现出了人民群众纯真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审美趣味。这些工艺用品是古代人们用来保护儿童消灾避邪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劳动智慧的结晶。

第十二节、鞋文化

虎头鞋

做一双虎头鞋需要三四天时间才能完工。老虎鞋是民间幼儿必穿的小鞋子,上面刺绣着五毒,寓意着小孩子像老虎一样生机勃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够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一切。

绣花鞋

绣花鞋起源于两千六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晋宪公为彪炳功绩,命令宫中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亦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纹样绣花鞋作为大婚礼鞋,从此晋国刺绣工艺便延伸至绣花鞋上。

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这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历代妇女一代一代传承着古老的绣花鞋技艺,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们一针一线地述说着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时尚价值。绣花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绣花鞋绣纹主题来源于生活,主旋律是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基本参案有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爪蒂花果、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吉祥参案有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双蝶恋花、龙飞凤舞等,寓意着生命的赞歌和美满的人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绣花鞋已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绣花鞋为名符其实的“中国鞋”

婚俗中的吉祥物:鞋子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鞋子是一种吉祥物,这是由于鞋子的成双成对和"鞋"和"偕"的同音而产生的一种象征民俗。有作为婚亦赠品;有作为出嫁必备的;有成为祝贺新婚幸福的。

抢新娘鞋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穿新娘鞋拜天地,会给婆家带来吉利,到后来逐渐演化成闹新房中的一项活动。如在安徽徽州等地区,姑娘出嫁,娘家均特做一双"新娘鞋",用作新婚夫妇拜天地时穿。 闹房人在新娘未拜天地前,总是想方设法把"新娘鞋"搞到手,迫使新郎用喜烟、喜糖等来换鞋,博得大家欢笑。各地方法很多;如黔县民间,"脱"鞋人不惜翻山越岭,甚于通宵守在新娘去婆家的必经之路上,以便乘机劫鞋。

解怀脱鞋

在江苏海州地区,有解怀脱靴的婚俗。当夫妇进入洞房,送房人退出后,新郎替新娘解开一个衣扣,俗称"解怀"(亦称"开怀"。本地俗称妇女开始生孩子为开怀);寓意早开怀、早生子。解怀后,新郎坐在床沿,新娘替新郎脱鞋脱袜,俗称"脱靴",以示对丈夫的尊敬,自甘终身照料丈夫起居。

在休宁县民间,新娘花轿进了婆家门,乘新郎将新娘从轿中背出时,闹房人故意前拥后挤,乘新娘不备,将鞋脱下。因新娘脚忌讳着地,新郎得一直把她背在身上。

丝麻鞋

在汉族,北方有些地区,结亲时,男家必须向女家送丝麻鞋,鞋必须成双成对,取吉祥和谐、双双对对,永不分离之意。同时,亦含新妇穿丝麻鞋上轿,以丝麻之绵韧,谐"思妈"之意,喻新妇于归,不忘生母。所以作为婚姻礼物,鞋子也含吉祥和谐的意思。

偕 鞋

在安徽芜湖,民间嫁女,预备嫁奁时,必制新娘和新郎鞋子各一双,并要将新娘之鞋,纳入新郎的鞋中。新娘出嫁时,将鞋带到夫家。在合肥,则是在婚礼正日,新娘步入洞房时,要和新郎交换鞋子,新郎新娘各自穿着对方的鞋子,"同鞋"与"同偕"谐音,这都包妻同偕到祈求。

蹈婿鞋

江南地区汉族中的"蹈婿鞋"是新娘下轿,首次进入夫家门的仪式,即:新娘下轿必须换上新郎的鞋子走进去,故又称"踏夫鞋"。"鞋"谐"偕"音。象征白头到老之意。

榄子鞋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1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1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