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旗袍不仅受到我国广大汉族妇女的爱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欧美妇女的青睐。当中国旗袍在日本、法国等地展销对,很受当地妇女人士欢迎,她们不借重金,争购旗袍,特别是黑丝绒夹金花、篓金花的高档旗袍,最为抢手。总之,旗袍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美。

满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心灵手巧,人称她“黑妞儿”。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拌长衫,既省布合体,又劳动方便。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黑娘娘”,因过不惯官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从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长衫。皇上认为她擅自改变官廷服饰有罪,就赶她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死去。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后来,在旗的妇女认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为旗袍”。

说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俊美,据说那是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晴中帮助她们打扮哩。当然,这仅仅是民间传说,但也说明这种满族的民族服饰旗袍由原始的宽腰身直筒式逐渐形成现代汉旗妇女喜爱的线条流畅、贴身合体的流线型旗袍,是经历了多少的漫长演变。

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过脚。只有满族妇女出嫁时,才穿过脚旗袍,作为出嫁礼服。 因为满族贵族妇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们的旗袍过脚,以便将脚盖住。清世祖入关,迁都北京,旗袍开始在中原流行。清统一中国,也统一全国服饰,男人穿长袍马褂,女人穿旗袍。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说旗袍奠定了它在那时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典型代表。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从上海风靡全国各地。

让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实际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旗袍比较适合中国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尤其很受上海女性的欢迎。加上这一时期外国的面料不断地进入中国,各大报刊杂志上都有服装专栏,还有当时流行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推动时装的产生与流行。各大百货公司也常常举行时装表演及展览。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国的时装中心,因为当时欧美的最新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国各地都以上海为样板,竞相模仿。

旗袍搭配提示:

着装的搭配往往最能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尤其是旗袍,某种意义上说,这绝对是一门艺术。“得体大方”是旗袍搭配时必须环绕的不变宗旨,“适度创意”则是新式旗袍所带来的搭配要诀。

如果穿着便服式旗袍去约会,则应选择图案清雅、整体朴素的款,相应搭配一些简约的鞋包与首饰;如果穿着礼服式旗袍去赴宴,则应选择雍容华贵,整体色彩亮丽的款,相应搭配一些闪烁的鞋包与首饰。切记,旗袍的搭配千万不要“喧宾夺主”,当身穿一件质料上乘且有特色的旗袍时,主角永远只有旗袍本身,其余的配饰都只能是绿叶,起画龙点睛的点缀之用,否则便会本末倒置,失去旗袍的精髓。

立领半袖的织花旗袍,玫瑰粉的色调让袍身暗藏着如暗涌般的柔情与娇俏之美。纯度极高的色泽,最适合搭配白色珍珠项链,尖头挽带的丝质雕花高跟鞋是点睛之饰。梳上古典的双发髻,天真纯美,宛如小乔初嫁,俏丽动人。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古韵佳人,温宛如玉,身着旗袍,香肩、蜂腰,玲珑迷人的曲线内敛地演绎着典雅风情。

第九节、改良马褂中式装

现在大陆流行的“唐装”,是清末的中式着装风格的服装,也即是“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这种服装事实上是满清马褂的延续与改良,属于满服的范畴,与“唐朝的服装”(汉服)在风格、款式上面并无丝毫相似之处。现在的“唐装”只是源自满族的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品。它吸取了清代以降传统服装具文化韵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时采用了西式服装立体式剪裁,使源自满族的马褂又重新登上了时尚舞台。

这种“唐装”已经历了很多改良。比如现在的中式服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就等于服装没有肩部,也不能用垫后,那样肩部就不够美观:传统满式服装(旗袍、马褂)是不收腰的,女士穿着缺乏曲线美,现在的中式服装都改成收腰的了:过去的裙子下摆非常窄,走路只能迈碎步,现在把裙摆做大了,便于活动;还有像旗袍,传统的开襟特别高,现代人尽管比过去开放得多,但穿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开襟就低多了。

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显然这种“唐装”并不是唐代的服装。“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是才市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

第十节、古代女子贴身内衣

北齐的“心衣”、隋唐的“宝袜 ”、宋代的“抹胸”、明清的“肚兜”,民国的“束身小马甲”,中国古代内衣都“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从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半圆形到倒花蕾形、如意形、 虎形,呈现千姿百态。纵观整个内衣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内衣以一种朦朦胧胧、时隐时显、含羞内敛来抒发对美、情以及身体表现的企望。内衣的图腾纹饰于题材更为丰富多彩,纵情地将山水、花鸟、云气、吉祥 物、神仙、神话故事、戏曲人物、生活人物等各类素材与元素展示在小小的方寸之间,主张着天、地、人同源同根,在身体上展露以形写神,来诉说寄寓传情的美学思想。

在纹饰的形神表现上,既注重对自然景态外在美的描摹,如牡丹、云纹;又强调物象寓意寄托及蕴意表述,如“喜上眉梢”以 喜鹊和梅花的图案来通谐;动植物图案的组合,如“连(莲)年有余(鱼)”、“三多之相(多子,多寿,多福)”等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内衣平台上的传神再现。

1、抹胸

是一种“胸间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于南北朝,是唐宋时期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乳部。

2、主腰

是明清时期妇女的贴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

3、亵衣

女子贴身穿的上衣,也就是肚兜中的上兜,它以不能轻易示人的服用性质而得名,造型如同今日的汗衫。

4、肚兜

也称“兜肚”以正方或菱形的衣片,有素色和刺绣纹样之分,贴身护在胸乳腹部位,有束带套于后颈,左右两角装有绳带,系于后背,还有有袋无袋之分,袋中通常装有姜桂及麝香等药物,用作治腹部冷痛虚寒。

肚兜

又称裹肚、搂兜、兜兜。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层最为深厚的地域,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因此从古到今,不论男女老幼都有穿贴身裹肚的习惯。肚兜是关中和陕北传统的贴身服饰,形状像背心的前襟,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它的实用价值是避免肚子着凉。成年人肚兜贴身不外露,小孩在热天露在外面显得天真烂漫。肚兜里外两层,两边有开口处,可以贴身放钱物。

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成人多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向外的面料上有绣成的五颜六色的各种图案,如小孩肚兜上绣有虎头像、"五毒"图案,大人以此寄托孩子健康成长,油灯下母亲把她爱的希望全都倾注在一针一线上。青年姑娘穿着“莲里生子”、“富贵牡丹”、“鱼钻莲”、“蝶恋花”,五彩缤纷,就像穿着 自己的梦想,艳丽而隐秘。青年男子的搂兜,色彩素雅,内容多以二十四孝、聚宝盆、吉祥如意、岁岁平安为主。新婚夫妇肚兜上绣有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中年人的肚兜,色彩典雅,多绣琴棋书画、历史故事。老年人的裹兜,大多是下一辈敬献老人的,多数为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的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1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1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