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服饰体现了“王权神授”的观念。历代帝王自命“真龙天子”,受命于天,驾临人世,统治众生,于是在服饰上大量使用传说中的神兽“龙”的形象,非帝王不准用,以示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皇帝御用龙袍上的正座团龙、行龙、降龙形态,代表“天子”、“帝王”神化权力的象征性。与此相配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的十二章纹,均有“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统领四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性。祥禽、瑞兽、如意云霞的仿真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纹饰,以及纹样的“象形、谐音、喻意、假借”等文化艺术造型的吉祥寓意纹样、组合图案等也无一例外。
云锦品种主要有“织金”、“库锦”、“库缎”、“妆花”四大品类。
所谓“织金”,是用金线在织料上织出花纹,金线为真金打成金箔再切割成丝。“妆花”织物的特点是用色多,五彩缤纷,有的也织金,且采用特有的挖花妆彩工艺织造。这种极其复杂的工艺现在尚无法用电力织机操作。南京云锦崇尚用金作主题表现。在元代,不仅皇家和百官袍服用织金,三品以上官史的帐幕也用织金。元代织金锦的销费之大,产量之多,可说是空前绝后的,明代以后,云锦开始取代蜀锦和宋锦成为中国第一名锦。
明代官办织造的云锦,用材更趋广泛,金、银、铜等金属,长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也都用来织造云锦。图案内容包罗万象,除皇室御用的龙、凤等图案外,最流行的就是八宝、八仙、八吉祥等吉祥图案。 现在南京云锦仍保持着大量用金、善于用金的鲜明特色。云锦花纹,或全部织金,或部分加金,或大面积地应用各种金、银线交织于一件彩锦上,使整件织物形成一种金彩辉映、瑰丽灿烂、典雅精美的艺术效果。
明代的云锦,除织金品种外,云锦艺人又创造了通经断纬的“妆花”织造新技法,织造出加金妆彩的“妆花”锦缎。“妆花”是明代锦缎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提花丝织物。 在云锦的“妆花”织物中,还有一种叫作“金宝地”的织物,这是云锦中比较独特的品种。它是用圆金线织满地,在满金地上织出五彩缤纷、金彩交辉的图案花纹,整个织品极为辉煌富丽。云锦研究所年轻艺人创作的“百花金宝地”在满金地上铺满牡丹、玉兰、菊花、杜鹃等花卉,花果饱满健康,枝叶纤长秀美,彩蝶翩翩起舞,反映出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象。
蜀 锦
蜀锦是指汉代至三国蜀郡(今四川成都)所织造的锦,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其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蜀锦质地坚韧而丰满,纹样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如唐代蜀锦的图案有格子花、纹莲花、龟甲花、联珠、对禽、对兽等,十分丰富。蜀锦历史悠久,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唐代蜀锦技术有很大发展,并远销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锦院,元明以来品种更多,应用更广。在唐末,又增加了天下乐、长安竹、方胜、宜男、狮团、八答晕等图案。
在宋元时期,发展了纬起花的纬锦,其纹样图案有庆丰年锦、灯花锦、盘球、翠池狮子、云雀,以及瑞草云鹤、百花孔雀、宜男百花、如意牡丹等。在明代末年,蜀锦受到摧残,到了清代又恢复了生产,此时的纹样图案有梅、竹、牡丹、葡萄、石榴等。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语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等。雨丝锦的特点是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经丝组成,色络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雨条状,雨条上再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粗细匀称、既调和了对比强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条间的花纹,具有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律感。图案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天安门、杜甫草堂、望江楼、百花潭、芙蓉白凤、翔凤游龙、莲池鸳鸯、蝶舞花丛、葵花、牡丹、梅竹、龙凤等。
方方锦的特点是缎地纬浮花,再单一地色上,以彩色经纬线配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内饰以不同色彩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古朴典雅的花纹图案,如梅鹊争春、凤穿牡丹、望江楼、百花潭等。铺地锦又称“锦上添花”,其特点是在缎纹组织上用几何纹样或细小的花纹铺满地子,再在花纹上嵌织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线),如宝相花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显得格外富丽堂皇。散花锦的特点是花纹布满锦地,常见的图案有如意牡丹、瑞草云鹤、百鸟朝凤、五谷丰登、龙爪菊、云雁等,富于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浣花锦又称花锦,它是由古代名锦“落花流水锦”发展而来的,传说唐代卜居成都浣花溪的贵妇人根据溪水荡漾的变化而设计的花纹,而且在锦织成后,多数在锦江上游溪水潭内洗涤,故名。其特点是地组织采用平纹或缎纹以曲水纹、浪花纹与落花组合图案,纹样图案简练古朴,典雅大方。民族锦一般采用多色彩条嵌入金银丝织成,多用于民族服饰,故名。其特点是锦面上的图案从经纬线交织中显现出自然光彩,富有光泽。常见的图案有团花、葵花、“万”字“卐”“寿”字等。彩晕锦的特点是织纹华贵相映,明暗匹配,层次分明,并以色晕过渡,花纹绚丽多彩,别具一格。
宋 锦
宋锦起源于隋唐,因兴盛于宋代而得名。相传在宋高宗南渡后,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装和书画装帧的需要,开始生产,特别是装帧裱画业的崛起,形成了特殊用途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宋锦是以纯桑蚕丝或桑蚕丝经线和有光人造丝彩纬色织彩纬显色的纬锦,采用三枚斜纹组织
、两种经线(面经用本色生丝,底色用有色熟丝)、三种有色纬线(花纹与地兼用的色纬和两种专用织花纹的色纬)织成。宋锦纹样繁复多变,图案灵活多姿,题材广泛多意。在南宋时,已有青楼台锦,紫鸾鹊锦、皂方团百花锦、柿红色背锦、八角织锦、八角回龙、球路锦、衲锦、定胜四方、如意小龙、金钱如意、福寿全宝、春意纹菊、环藤莲花、藤凤菊枝、翠色狮子、倒仙牡丹、天下乐、练鹊、绶带、瑞草、八达晕、银钩晕、白蛇龟纹、水藻戏鱼、红七宝金龙、红遍地芙蓉、黄地碧牡丹、红遍地朵花、方胜等40余种,以狮、象、鹿、鹤、孔雀、鸳鸯、蝙蝠、虫草和想象动物龙凤等巧妙结合。
此外,还有吉利祥瑞含义的八宝(如意、古钱、方胜、万卷书、毛锭、犀牛角、珊瑚珠等)、八吉祥以及“寿”字、祥云等。这些写生纹样,造型生动而流畅,构图朴实大方,秀丽多彩,结构严谨古朴,加上几何骨格添花,花中套花,花纹精细而饱满,风格端庄,典朴娟秀,配色典雅和谐。宋锦的特点是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花型雅致,古意盎然,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壮 锦
壮锦是广西壮族的著名丝织物,产生于宋代,在宋代,壮族称为僮族,故壮锦又称僮锦。以棉纱股线或麻纱股线为经、桑蚕丝为纬的色织提花织物,也有采用染色桑蚕丝为经、染色有光人造丝或金(银)皮作纬织造。采用两组经线和四组纬线在缎纹组织地纹上提织各色纬花,形成对称花纹,或用多种彩纬线挑出花纹。壮锦的花纹图案接近剪纸图案,变化千姿百态。传统的花纹图案有花、鸟、鱼、虫、兽以及“万”字、“双喜”等文字图案、线条粗壮有力,色彩艳丽,常用几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织成,色彩以红、绿、黑、黄为主,一般多以红色为背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品种繁多,按服装和服饰用途,可分为花边绸、腰带绸、头巾、围巾、被面、台布、背带、背包、坐垫、围裙、床毯、壁挂巾、锦屏等等。
除了以上四种著名的织锦外,其他地方也有织锦生产,并各具特色。如傣族的“傣锦”,苗族的“苗锦”,广西瑶族的“瑶锦”,云南佤族的“佤锦”和拉祜族的“拉祜锦”,贵州布依族的“布依锦”,湘西和鄂西土家族的“土家锦”,海南黎族的“黎锦”,台湾高山族的“高山锦”以及西北地区的“回回锦”等等。
云锦介绍视频
http://video.dvod.com.cn/swf/player.swf?flvid=2128059
云锦模特表演
http://tv.mofile.com/cn/xplayer.swf?v=YKG2HFF1&p=http://cache.mofile.com/tv/static/pics/s1/2007/11/2/YK/G2/YKG2HFF1.jpg&autoplay=0&nowSkin=1_1
汉服汉礼展示视频(珠海)
http://v.blog.sohu.com/fo/v4/1854760
汉服展示视频
http://www.tudou.com/v/bFYRkvs8m08
汉服汉礼展示视频(深圳)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E2MjMyOTI=/v.swf
可爱小仙女
第六节、唐服
中国服装史上最灿烂的是唐代服饰,应该说唐代服装是融合了大半个世界的文化精华而后形成的亮点.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