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坐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第四节、丝绸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艺,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
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蚕丝的传说
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为了表示祝贺,亲自把她吐的丝献给黄帝。黄帝见了非常喜欢,叫人把丝织成了绢子,绢子织好后,黄帝和臣子伯余各做了一件礼服,穿了感觉很舒服。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知道此事就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并采来桑叶把它精心饲养起来。蚕神送丝,嫘祖始蚕,流传到民间,大家崇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这样,采桑、养蚕、织绢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劳作手段。
传丝公主和蚕种西传的故事
著名佛教旅行家玄奘法师在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一段在瞿萨旦那国(古于阗国—今新疆和田附近)听到的传说:古代的西域各国丝绸与黄金等价,瞿国原无蚕桑,听说东邻小国已有蚕桑丝织,便遣使东国求获蚕桑种子,但被东国君主回绝,并严令关守,禁止蚕桑种出关。瞿国无计可施,便谦恭备礼与东国求亲。东国君主为了睦邻友好,就答应了这门亲事。瞿国国王派使迎亲时,嘱咐迎亲者密告东国公主,瞿国没有蚕桑丝绸生产,请公主自带蚕桑种子来完婚,今后方能自制丝绸服饰。公主离开东国时,将蚕桑种子密藏于头上的帽子内,出境时,守将搜遍了所带物品,只是不敢检查公主的帽子,从而使桑树和蚕种带入了瞿国。
丝绸的优点:
第一、舒适感。真丝绸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
第二、抗紫外线。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是十分有害的。
第三、吸、放湿性好。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氨基等亲水性基团,又由于其多孔性,易于水分子扩散,所以它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或散发水分,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气温下,它可以帮助皮肤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肤过于干燥;在夏季穿着,又可将人体排出
的汗水及热量迅速散发,使人感到凉爽无比。正是由于这种性能,使真丝织品更适合于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因此,人们都把丝绸服装作为必备的夏装之一
丝绸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温性得意于它的多孔隙纤维结构。在一根蚕丝纤维里有许多极细小的纤维,而这些细小的纤维又是由更为细小的纤维组成。因此,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五节、云锦及其它名锦
云锦是中国最华美高贵的锦缎,因美如天上的云霞而得 “云锦”之名,云锦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从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 .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锦”字,是“金” 字和“帛”字的组合,《释名·采帛》:“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这是说,锦是豪华贵重的丝帛,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
被古人称作“寸锦寸金”的云锦,是用5.6米长、4米高、1.4米宽的老式大花楼木质提花机,由上、下两人(提花工和织造工)配合操作生产出来的,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所以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云锦喜用金线、银线、铜线及长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如在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每个云锦的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如果要织一幅 78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000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
南京云锦技艺精绝,文化艺术蕴义博大精深。色彩艳丽,晕色和谐,民族纹样,奇异变幻,自然天成。云锦的纹样图案,表达了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主题的设计思想是:“权、福、禄、寿、喜、财”六字要素,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与热情向往。这就是云锦纹样服饰不但具有珍稀瑰宝、昂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它亦是雅俗共赏、典藏吉祥如意的民族文化象征.
云锦是元、明、清王朝皇室御用龙袍、冕服,官吏士大夫阶层的贵妇衣装,以及民间宗室,喜庆、婚礼服饰等应用的范畴里,它是最华贵、最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它汇集了以丝质(材料、组织)肌理美、色彩和谐美、纹样情愫美的装饰美化特征,以“质与纹”、“巧与艺”、“意与象”三者结合的内容与形式,达到技术与文艺两者完善统一的形态美感。
云锦在明清时代非常流行,专为宫廷织造,主要用作“御用供品”,供宫廷服饰和赏赐用。直至晚清以后才流传至民间。因现代只有南京一地生产,故通常称为“南京云锦”。云锦的花纹图案布局严谨庄重,变化概括强,用色浓艳对比性也强,又常以片金勾边,白色相间并以色晕过渡,图案具有浓厚朴质的传统风格,色彩华丽,别具一格。图案的题材广泛,既有大朵缠枝花卉,又有各种动物(如龙凤、仙鹤、狮子等)和植物(如宝相花、莲花、佛手、石榴、梅、兰、竹、菊等),还有表示吉祥的“八宝”、“暗八仙”、“吉祥”、“寿”字、“卍”字,瑞草以及各种姿态的变换云势(如七巧云、如意云、和合云、叶云、行云、卧云、大小钩云等),栩栩如生,如见真情实景,尤其是在纹样中所用的手法更是微妙绝伦,能充分体现宾主呼应,呼之欲出,而且花纹层次分明,花清地白、锦空匀齐。
云锦主要用于制作蒙、藏、满等少数民族的服装和服饰材料以及高级服装,在古代则主要运用于缝制龙袍、装饰宫殿和庙宇以及神袍、祭垫、帷幕等。云锦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是龙袍冠带、嫔妃衣饰的主要用料,亦是馈赠国外君主、使臣和赏赐朝廷大臣、皇亲国戚的高贵礼品。龙凤历来是封建统治权威的象征,因而也成为古代装饰艺术的重要题材。在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上,凡有帝王将相、王妃公主出场,他们身上光彩夺目的服饰,总会让人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它们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渲染了剧情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