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项要注意:有人在吃饭中要喝汤,不把筷子放下再拿汤匙,一手当中有筷子及汤匙。这种图方便的习惯是很难看的,如果两手各拿一样的话就好看了。这也是个人的家教问题。
第七节、两者相克的食物
鸡蛋忌糖精。同食中毒,多食死亡
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
葱类忌蜂蜜。同食伤眼睛
土豆忌香蕉。同食生雀斑
牛肉忌红糖。同食胀死人
黄鳝忌狗肉。同食伤肝
芹菜忌兔肉。同食脱头发
狗肉忌绿豆。同食伤元气
螃蟹忌柿子。同食腹泻,多食死亡
鹅肉忌鸭梨。同食伤肾脏
黄瓜忌生花生米。同食伤脾
甲鱼忌苋菜。同食中毒
皮蛋忌红糖。同食呕吐
人参忌萝卜。同食伤元气
白酒忌柿子。同食心闷,多食亡
豆腐忌菠菜。同食生结石
鸡肉忌菊花。多食死亡
鲤鱼忌甘草。同食死亡
羊肉忌南瓜。同食腹胀难忍
栗子忌牛肉。同食麻木
鸭肉忌梅子。多食发老病
山芋忌白酒。同食生胃病
梨子忌开水。同食泄泻
蛇肉忌萝卜。同食则亡
田螺忌蚕豆。多食肠绞痛
羊肉忌西瓜。多食肝腹水
海带忌洋葱。多食便秘
西药片忌酒。同食胃穿孔
猪肉忌麻花(植物)。同食亡
雀肉忌香蕉。多食过敏
第八节、 饮食礼仪
古代汉族食仪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 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 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就是说,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啃骨头,也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于肉就得用 手分食。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中国人用餐排坐的饮食礼仪
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始于周公,现代的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到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二、四、六……右手边依次为三、五、七……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二、四、六、八,右手边为三、五、七。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二、四、六席,右边为三、五、七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中餐餐具的使用礼仪
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水杯
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餐巾
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祝寿时的饮食礼仪
祝寿过生日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内容。饮食方面,十岁、二十岁生日,只吃切面就可以了。贺生日一般都要庆贺,多以寿桃、寿面为礼,本家还有外加白糖、云片的。寿桃被看作为仙桃,面条取其绵长,都表示祝贺长寿。同时也送寿幢寿联,用来书写吉祥加语。隆重的还设寿堂,摆寿烛,张灯结彩。寿翁坐在正位,接受亲友和晚辈的祝贺。拜寿礼有主持者喊礼辈分不同,拜礼也有区别。平辈只是一揖,子侄为尊长庆寿要四拜,有的还要用寿盘盛熟鸡蛋四枚,或枣汤一碗奉于寿者。贺寿仪式完毕,共吃寿宴,祝寿酒。寿桃寿面也有向邻居家分送以谢祝贺的。
第二章、 服 饰 文 化
中国古代服装力求做到“天人合一”。天和人即宇宙和人的关系,天地人和。出于对天的敬仰和与大自然的融洽,古代服装设计得较宽松和有飘逸感,对人体束缚小,也就是天与地的对应关系。大家对仙女的印象都是身穿古代服饰,举止优雅的美丽女子,而不是着牛仔裤和T恤打扮的。其实穿古代服饰真的是很美的,美若天仙。在中国由于受儒家等思想影响,古代服装有其含蓄性。古服有其一套审美观,如“长裙连理带”“吴带当风”“红裙妒杀石榴花”等。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服饰。汉服线条柔美流畅,清素高雅;唐代服装是中国古代最灿烂辉煌的服饰;旗袍充分展现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耀眼夺目的首饰和头饰与传统服装配搭起来才更好看。现代服饰与古代服饰相比,哪样漂亮些?问一问五岁以下的小朋友就知道确切答案了。
第一节、中 国 古 代 服 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