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乾隆又来杭州,想起上次遇雨一事,记起了王小二一饭之饷。便派人找来王小二,重赏之后,问起日子过得怎么样。此时,王小二正失业居家,穷困潦倒,靠借贷度日。于是,便如实答道:“一年不如一年。”乾隆一听,便说:“你很会烧菜,何不自己开家饭馆。”于是,王小二便开起饭馆来,这就是杭州城的“王润兴饭馆”。当时,乾隆还封王小二为“皇饭儿”。并亲书此三字。王小二把“皇饭儿”之匾高悬店内。 这事儿—传开,人们争相来“王润兴饭馆”就餐。王小二又在鱼头豆腐这个起家菜上狠下功夫。不久,“王润兴”便誉满杭城,王小二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其它菜馆一见,也争相学习烹制鱼头豆腐。于是,此菜越做越精,最后成了—道杭州名菜。
“东坡鱼”的由来
“五柳鱼”是浙江杭州西湖的一道名菜,其味道鲜美,喷香诱人,深为人们所喜食。人们在享用时,又常把“五柳鱼”叫做“东坡鱼”,这是为什么呢? 苏东坡是中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来尝尝鲜。厨师送来后,只见这菜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 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做出认真的样子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
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 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 道:“高才,高才!”原来你的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 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于是,他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 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苏东坡与东坡肉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中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 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四年,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 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 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举案齐眉
梁鸿少时偶然烧了别人的财物,就以所有的猪来赔偿。那人嫌少,他又以身作抵,朝夕为之干活。邻居们责备这受灾之人不该如此苛刻,受灾之人便又把猪都还给了他,梁鸿没有接受,独自回家去了。人们仰慕梁鸿的品格高尚,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他都拒绝了。同县孟氏之女孟光,深知他的心意,表示愿与他一起躬耕织布。梁鸿得知后,便娶孟光为妻,以耕织为业,闲暇时吟咏诗书,弹琴自娱。后来,他们为了避祸,投靠了皋伯通,住在他家的廊庑之下。为了生活,梁鸿每日要为皋伯通舂米,舂米归来,孟光也立即把饭菜做好,用碗盛着放在托盘上,然后恭敬地低着头,走到梁鸿面前,将托盘举高至额眉处,请梁鸿用餐。 一天,这情景被皋伯通看见了,心想:“一个做工的佣人能够使妻子如此尊敬,一定不是平凡之人。”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皋伯通确信自己的判断,便腾出一间房子请梁鸿夫未婚妻居住,并结为至友。孟光举案齐眉的贤惠之举,成为一段佳话,还被编为戏曲《举案齐眉》,赞叹夫妻间相敬有礼。
慈禧与窝窝头
北京市北海仿膳餐厅的小窝头,如今已是一道名点,每次端上来后,打扮成宫女的小姐总要介绍一番,说这是当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仓皇出逃,路上又饥又渴,两天有吃东西,百姓们端来窝头,君臣们于是争先恐后,抢窝头在手,大啃大嚼,慈禧一边啃,一边说:“好吃,好吃”! 吃了百姓的窝头,觉得味美无比,回到宫来叫御膳房照着做,怎么也没有逃难路上的好吃,最后做成这种米面,栗子面的小窝头,慈禧好像还觉得差不多。
根据当时怀耒知县吴永口述出版的《庚西子狩丛谈》一书,对当时的情形有比较详细的记载。逃出城的慈禧,到了怀耒县的城堡,已是两天没有吃东西,前来接驾的吴永准备了饭菜,不料被乱兵哄抢,就连三锅豆粥也被乱兵抢去两锅,太后问:“此间曾可否备有食物?”吴永说:“只有豆粥一锅,恐粗粝不敢上进”。慈禧说:“有小米粥甚好甚好,可速进。”当把豆粥端上去以后,吴永站在窝前,“俄闻内中争饮豆粥,唼喋有声,似得之甚甘者。慈禧等喝粥尚且如此,吃窝头就不难想象了。后来慈禧等脱险,有地方官接驾,吃大鱼大肉,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
第五节、 茶文化
茶叶种类
绿茶
绿茶是历史最早和产量最大的茶类,特点是“绿叶绿汤”。制法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以龙井茶和碧螺春茶最负盛名。龙井茶产于杭州西湖的狮峰、五云山、虎跑山、龙井。茶的品质是形如雀舌,色泽翠绿,香馥浓烈,滋味鲜爽。具有“形美、色绿、香郁、味醇”四绝,是茶中极品。碧螺春茶产于江苏太湖洞庭东山碧螺峰。茶叶外形像烫过的头发一样卷曲成螺,白嫩的茸毛遍布,叶底嫩如雀舌。黄山毛峰:产于安徽软县黄山。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整,有锋毫,形似“雀舌”,色泽金黄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鲜高长,汤色杏黄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
蒸青绿茶 煎茶 玉露
晒青绿茶 滇青、川青、陝青
炒青绿茶
眉茶 炒青、特珍、珍眉、凤眉、秀眉
珠茶 珠茶、雨珍、秀眉
细嫩绿茶 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针
烘青绿茶
普通烘青 闽烘青、浙烘青、徽烘青、苏烘青
细嫩烘青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高桥银峰
白茶
白茶的特点是“汤色杏黄”。制法分为萎凋、干燥两道工序。传统的白茶不揉不捻,形态自然,茸毛不脱,白毫满身。福建北部出产的“白毫银针”堪称魁首。它形如尖针,色如白银,芽肥壮、茸毛厚、富光泽。茶味香气清新,滋味醇和。有健胃提神之效,退热降火之功。
白茶 白芽茶 、白豪银针
白叶芽 白牡丹、贡眉
黄茶
黄茶的特点是“黄叶黄汤”。制法比绿茶制法多个闷堆工序。珍品是“君山银针”,产于洞庭湖中一个叫君山的小岛。茶叶芽头茁壮,芽身金黄,紧实挺直,茸毛密盖,长短大小均匀,誉称“金镶玉”。冲泡后,香气清新,汤色浅黄,滋味甜爽,叶底透明。
黄茶 黄芽茶 、君山银针、蒙顶黄芽
黄小芽 北港毛尖、潙山毛尖、温州黄汤
黄大芽 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
乌龙茶
又称青茶。特点是“汤色金黄”。制法经过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五道工序。产于福建武夷山一带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中的上品。它外形肥壮均匀,紧结卷曲,色泽绿润带宝光,内质馥郁质隽水,胜幽兰之香。茶叶甘醇爽口,鲜滑回甘,富有回味,具有特别的“岩韵”。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
闽南乌龙 铁观音、奇兰、黄金桂
广东乌龙 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
台湾乌龙 冻顶乌龙、包种、乌龙
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