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来至孝感西湖村,当独轮车满载贩购的西 湖莲藕后,却已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湖酒家。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乱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 酒馆饭菜俱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而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即取用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 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 似“车轮”一样的筒片,并经油炸烹制,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私人家酿陈酒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赞日:“豆油 藕卷肴,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
大约过了十多年后,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一跃而当上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一天,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西湖酒馆吃过那难得的美酒和佳肴,顿时感慨万分,为了不忘旧情,便特别为孝感颁发诏书,取消西湖禁酒令。自此,“西湖酒市”复兴,亦沿传千年。
范仲淹吃粥
范仲淹, 北宋时期著名改革思想家、词人,留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个僧舍中去读书。每天晚上,他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块,然后用刀子划为四部分,早晚各取两块做主食。没有菜,他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点盐凑合着吃。
后来有个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两次稀粥充饥, 很受感动,便告知了父亲。这位留守就让儿子送些饭菜给范仲淹。后来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并没有吃,饭莱都放坏了,便得不高兴地问为何不吃?范仲淹诚恳地答 谢:“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时吃稀饭已成习惯,并不觉得苦。现在如果贪图这些佳肴,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之后,他依旧以稀粥当饭。终于学问过人,倍受世人的称赞。
袁枚为豆腐三折腰
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文学家、任沭阳知县的袁枚,有一回在海州一位名士的酒宴桌上,看到一道菜是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这豆腐制作得非同一般,色 若白雪,嫩像凉粉,香如菊花,细腻似凝脂,透着一股热腾腾的清嫩鲜美味,看了惹人眼馋,闻了令人流口水,袁枚夹了一块,细细品味之后,抹了满意的嘴巴,离席径往豆腐店,笑嗬嗬地向主人请教制法。店主是位年老赋闲在家的官吏,见这样一位名闻遐迩的大文人、县官屈尊登门求教,是自已难得的一种荣耀,就成心摆摆架子,想把这荣耀再辉煌一番,于是笑道“俗语说得好:一技在身,赛过千金。这制法岂能轻易传人?” 笃诚的袁枚听了信以为真,略一思考,似乎明白了什么,说:“你是要银子?请开个价。 ”
店主见一副诚恳而又急吼吼的样子,就故意开个玩笑道:“这是金不换呐!” 袁枚见店主执意不肯,知道这尊菩萨难敬,心思发急,嘴里嘟囔着:“怎么办呢?” 店主一本正经地说:“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请问你肯不肯为这豆腐而三折腰?” 袁枚是个爽快人,向来又以不耻下问出名,听了店主的话,不愠不怒,毕恭毕敬地向这位自己年长一倍的老人弯腰三鞠躬。 店主见他居然俯首施礼,屈尊求教,一面歉疚地说“折杀我也,折杀我也。”一面赶忙频频答礼。然后,竹筒倒豆子一般将制法全教给了他。后来这位名诗人、美食家在编撰《随园食单》时,特意把这一种新制法收录书中,使之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享此口福.
福建名菜“炒西施舌”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这是个多么艳丽的名字!“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个品种,属瓣鳃软体动物,双壳贝类。它肉质软嫩,汆、炒、拌、炖,其鲜美的味道都令人难忘。
陆游与美食
人们都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还记述了当时吴中(今苏州) 和四川等地的佳肴美馔,其中有不少是对于饮食的独到见解。陆游的烹饪技艺很高,常常亲自下厨掌勺,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笋、蕨菜和野鸡等物,烹制出一桌丰盛的宴席,吃得宾客们“扪腹便便”,赞美不已。他对自己做的葱油面也很自豪,认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苏陀”(油酥)媲美。他还用白菜、萝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甜羹,江浙一带居民争相仿效。
陆游在《洞庭春色》一诗中说,有“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 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 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陆游在诗中称赞的这些菜肴,在当时确实都是名菜。
赵州桥与“雪桥八仙”
河北石家庄有一道风格别致的菜肴棗雪桥八仙,它的制作方法是:将六只鸡蛋的蛋清打成飞糊,抹成单孔大桥形状,桥两头用黄瓜或冬瓜作为桥柱,装笼使之定型。同时,将赵县雪花梨和桔子、萝卜去皮核上笼蒸熟,取出摆在大盘内,将蒸好定型的大桥横置其上。樱桃、青梅、桂元肉、葡萄干、银耳分别点缀在大桥上下,最后将熬好的汤汁浇在桥上即成。此菜景中有味,口味纯甜,且具有多种水果的香味。赵州桥是我国造桥史上的杰作,由隋代的工匠李春主持建成,是著名的华北四宝之一。但在民间传说中,认为此桥是巧匠鲁班所建。说是1300多年前,鲁班的决心感动了天宫中的玉皇大帝,就派了“天工”、“神役”下来帮忙,在大家的齐心合力之下,只用了一夜的时间,雄伟壮观的赵州桥便横跨于交水之上了。
这个速度真是太惊人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约请了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一同来到了赵州桥,张果老倒骑着那只仙驴,柴荣推着小车,赵匡胤拉着车绳,三人缓步走上桥头。由于张果老背上的褡裢里装着日月星辰,柴荣和赵匡胤的小车上载着五岳名山,所以压得桥身晃动不已。鲁班见状,从桥上纵身跳入水中,举起一只手来,托住了桥,赵州桥这才稳定下来。张果老们安然过了桥,对这桥的坚固、美观惊叹不已,这才相信了鲁班确是鬼斧神工,技艺不凡。所以直到今天,赵州桥的桥面上,还清晰地留着据说是张果老仙驴的驴蹄印和柴荣、赵匡胤小车的车道沟。这则千古佳话,至今犹在到处传诵。人们品尝“雪桥八仙”这道菜,不仅可以从中得到美美的口味享受,还可以产生不少动人的联想.
贵妃鸡翅
历代皇帝的正妻称皇后。而皇帝众多侧室的称号档次繁多,而且不同朝代有不同叫法。贵妃实际上就是皇帝侧室的一种称号,但是这种称号并不是与皇帝这种称号同步产生的。据考,贵妃这种称号,南朝来武帝刘格时始置,位仅次于皇后,自此至清多沿置。对于刘格当年封的第一个贵妃,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再去理会她,可现在一提起贵妃二字,恐怕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唐玄宗年间封的杨贵妃。毋庸置疑,杨贵妃是我国古代贵妃中最著名的一位。杨贵妃爱吃鸡翅。前面提到,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后,曾一度失宠,京剧艺术家据此演义则《贵妃醉酒》这出戏、该剧主要是表现杨玉环在宫内备受宠幸,偶尔尼疏,在百花亭独饮。不觉沉醉而哀怨自伤、后来,有四师受到这些事情的启发,创制了“贵妃鸡翅”一菜.此案是用葡萄酒切鸡翅团呈玫瑰色,具有贵妃醉酒之色韵,巨翅善飞,飞与妃音喻,故得名。
鱼头豆腐与乾隆
乾隆为了表示自己勤政体民,曾多次巡幸江南。这年他来到杭州巡游。一天上午,他忽然心血来潮,竟悄悄微服登上吴山游玩起来。偏偏天公 不为天子作美,时近中午,天降大雨,势如倾盆。乾隆被淋得像个落汤鸡,万般无奈,只好跑到山中一户人家的屋檐下避雨。谁知,大雨如注,一直下个不停。乾隆又饿又冷,只好进屋求主人给弄点吃的。这户人家的主人姓王,人称王小二。他见来客遇雨狼狈不堪,便热情招待了乾隆,只是家中贫困,又无准备,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他冒雨到园中拔了点菠菜,做了一碗菠菜煎豆腐。寻来找去,又用个鱼头和一块豆腐做了个鱼头豆腐。菜上桌后,乾隆一见,两个菜色泽鲜艳,香味扑鼻,均为宫中所不见。俗话说,“适口者香”。乾隆此时又饥又冷,这两个菜对他的确很适合。他尝了一口,鲜美异常,十分满意。饭后,雨过天晴,乾隆问过主人姓名,告辞而去。皇帝回到京城后,曾多次让御膳房做这两个菜,可是不管御厨怎么下功夫,没有一次赶上王小二做得那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