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地区史称“湖广”和“南粤”,主食多系大米,部分山区兼食番薯、木薯、蕉芋、土豆、玉米、大麦、小麦、高粱或杂豆。鄂、湘、闽、台、粤、港的小吃均以精巧多变取胜,在全国各占一席之地;壮、黎、瑶、畲、土家、毛南、么佬等族善于制作粉丝、粽粑和竹筒饭,京族习惯于用鱼露调羹,高山族用大米、小米、芋头、香蕉混合饮更见特色。中南人的食性普遍偏杂,由于“花草蛇虫,皆为珍料,飞禽走兽,可成佳肴”,所以该区的居民几乎不忌嘴,烹调选料广博为全国所罕见。在膳食结构中,每天必食新鲜蔬菜,人平均一斤左右;肉品所占的份额较高,不仅爱吃禽畜野味,淡水鱼和生猛海鲜的食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所以饮食开支相当大,饭菜质量高,烹调审美能力亦强。制菜习用蒸、煨、煎、炒、煲、糟、拌诸法,湘鄂两省喜好酸辣甜苦辣,其它省区偏重清淡鲜美,以爽口、开胃、利齿、畅神为佳。 追求珍异,喜受新奇,崇尚潮流,依时而变,是中国烹饪最为活跃的地带,常出新招和绝活,被其它大区仿效。
这里名食众多,其中不少享誉华夏。如湖北的清蒸武昌鱼、红烧鲴鱼、排骨煨炒腊肉、珊瑚鳜鱼、冬瓜鳖裙羹,排骨煨藕汤、三鲜豆皮、荆州八宝饭、东坡饼、四季美汤包、《楚乡全鱼宴》和《沔阳三蒸席》;湖南的组庵鱼翅、腊味合蒸、发丝牛百页、红椒酿肉、五元神仙鸡、火宫殿臭豆腐、牛肉米粉、团馓、《熏烤腊全席》和《巴陵鱼宴》;福 建的佛跳墙、太极芋泥、淡糟香螺片、芙蓉鲟、土笋冻、鼎边糊、蟛蜞酥、《团年围炉宴》和《怀乡宴》;广东的烤乳猪、烤鹅、白云猪手、炖禾虫、鼎湖上素、沙河粉、艇仔粥、云吞面、广式月饼、《黄金宴》;广西的纸包鸡、南宁狗肉、马蹄炖北菇、银耳炖山甲、马肉米粉、尼姑面、蛤蚧粥、太牢烧海、《漓江宴》和《银滩宴》;海南的椰子盅、清蒸大龙虾、白斩鸡、东山羊、海南煎堆、鸡藤粑仔、蕉叶香条、《洞天全羊宴》和《竹筒宴》;港澳的一品燕菜、 海鲜大拼盘、麻鲍烤海参、清蒸老鼠斑、马拉糕、《满汉全席》和《八珍席》等。
这一带多饮青茶、红茶、药茶 和乌龙茶,爱吃热带水果与蜜饯,喜欢奶、糕饼,酒量与饭量一般都不大。由于气温偏高、生活节奏快、早起晚睡和午眠,不少人有喝早茶与吃夜宵的习惯,一日3——5餐。“武汉人过早”、“广东人泡茶楼”、“香港人夜逛大排档”,都是特异的饮食风情。餐具以醴陵精瓷、石湾陶瓷、合埔砂煲、福州漆盒、武穴竹编、毛南蔑器、海南椰碗、广州牙筷、香港金银器为代表。高档筵席用具富丽堂皇,盖压全国。在中南,食风中不仅具有热带情韵,还有浓郁的商贾饮食文化色彩。在这里,“吃”是人们调适生活、社会交际的重要媒介,含义丰富。它不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时还是身份、地位、金钱的象征。尤其是生意场上,作用更为明显。“食在广州”、“食在香港”的美誉。
南北饮食食趣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
泡馍食客自己掰
俗语说:没吃牛羊肉泡馍,不算真正到西安,到西安必定要品尝这“三秦第一碗”。西安的馍状似烧饼,它不是咬着吃的,厨师只将它烧到八成熟,让食客自行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再端回厨房,经调料师傅加工后才可吃。而再次从厨房端出来的便是地地道道的牛羊肉泡馍了。吃到嘴里,馍筋味醇,实为佳肴。
三条沙虫一碗菜
这是海南人所特有的一个食俗。所谓“沙虫”,系一种栖息在海南沙滩边的蚕科小动物,身体呈灰白色,沙虫富含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海南人吃沙虫除有沙虫水锅外,还喜红烧沙虫。一般以香菜或生菜加上三条沙虫进行红烧,其味道非常鲜美。
饼子像个大锅盖
陕北盛产麦子,日常生活以面食为主。饼子,又称大饼,每个重达数斤,形如一张大锅盖,吃时可切成三角形一块块,以便全家老少分而食之。陕北大饼表皮黄亮脆香,内瓤松软,虽是陕北人的主食,而旅游者初次品尝,何尝又不是一次地方风味的美餐呢!
闽西人吃老鼠干
闽西有风味特色“八大干”,其中宁化老鼠干,是立冬后捕得田鼠、山鼠,经蒸煮、脱皮、剖腹、去肠肚后,将肉、肝、心共置于盛有米饭或细糖的热锅中熏烤干。光亮透红的鼠干味香可口,与其他共烹炒后,为筵上名品。老鼠干也是出口佳品。
面锅里面煮锅盖
这是江苏镇江的一个非常有趣的饮食怪俗。传说从前镇江有一对夫妻,丈夫老是有病,胃口不开。妻子给他下面吃,不是嫌太硬,就是嫌太烂。一次,在煮面时,不小心将汤罐盖子碰到锅里面去,谁知,丈夫吃了这碗面爽口适味。以后,妻子天天给丈夫烧锅盖面吃,从此,锅盖面在镇江便传开了,成了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
蚂蚱当做下酒菜
这是云南十八怪之一。云南人叫蝗虫为蚂蚱,在大理白族地区,尤其将“蚂蚱”当作下酒菜。其吃法是将蚂蚱烫死晒干,除去翅膀、刺脚、尾部和肠肚,只留下头、身子和大腿。洗洗干净,入铁锅以文火炒熟炒香,晒晾后,配上盐、姜、蒜、辣椒、花椒、八角、红糖等佐料拌匀,装入瓦罐中,封严罐口,食用时取出来便可,味道十分可口。这实际是作腌制品食用,的确不多见。
饮食文化中的"汤"
“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由此可见,“汤”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汤属流质,能很快被胃肠吸收和利用,使血液稀释、血管扩张,进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肝、胆、胰和肾脏功能,刺激内必泌,不同的汤,具有不同的养生保健功能。明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认为,靠汤下饭,咽菜还在其次,重要是养生“养生之法,食贵能消;饭得羹而即消,其理易见,故善养生者,吃饭不可无羹”。一般看来,一种食物的养分经过煨炖,大都能溶于汤中,这跟煎熬草药如出一辙,因此显得珍贵。宋人黄庭坚、苏东坡爱喝一种“养生长松汤”,说是:“一饮须教百年千岁”。有一种“仙茅汤”,被道士们视为喝之成仙的灵物,连范成大在江西玉虚观喝过后也说:“白云堆里仙茅飞,香味芳辛胜五芝” 。在我国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一天一碗汤,神仙都不当”,人们对汤的钟爱可见一斑!
煲汤秘诀
餐桌上有碗热气腾腾的鲜汤,常使人垂涎欲滴,特别是在冬春季,汤既能助人取暖,又能使人的胃口大开。汤往往选择富含蛋白质的动物原料,最好用牛、羊、猪骨和鸡、鸭骨等。其做法是:先把原料洗净,入锅后一次加足冷水,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小火,持续20分钟,撇沫,加姜和料酒等调料,待水再沸后用中火保持沸腾3~4小时,使原料里的蛋白质更多地溶解,浓汤呈乳白色,冷却后能凝固可视为汤熬到家了。可怎样才能使汤鲜味美呢?这里也是有技巧可言的,就是三煲、四炖。
三煲四炖:煲,就是用文火煮食物,慢慢地熬。煲可以使食物的营养成分有效地溶解在汤水中,易于人体消化和吸收。煲汤虽被称作厨房里的工夫活,但并不是因为它在烹制上很繁琐,而是因为需要的烹调时间长,有些耗工夫。事实上,煲汤很容易,只要原料调配合理,三煲四炖(厨师俗语:煲一般需要两至三小时,炖需要四小时),慢慢在火上煲着即可。火不要过大,火候以汤沸腾程度为准,开锅后,小火慢炖,火候掌握在汤可以开着即可。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 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孔府菜
孔府菜是由于孔府在历代王朝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而保全下来,是乾隆时代的官府菜。 在中国著名的文化古城山东省曲阜城内的孔府,又称为衍圣公府。这座坐北朝南三启六扇威严的宫殿式府第,门额上高悬蓝底金字“圣府”,它是孔子后裔的府第。孔府既是公爵之府,又是圣人之家,是“天下第一家”,比皇帝的家还要显贵。历代统治者,都把孔子的后裔封为“圣人”。从明清到近代,由于历代“袭封衍圣公”,官列“文臣之首”,权势十分显赫。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是孔子的论述,历来作为饮食名言相传。孔府孔氏子孙在饮食方面较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经过千万厨役的劳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孔府烹饪。 孔府烹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宴会饮食;一类是日常家餐。宴席菜和家常菜虽然有时互相通用,但烹饪是有区别的。
宴会菜
孔府宴席用于接待贵宾、上任、生辰家日、婚丧喜寿时特备。宴席遵照君臣父子的等级,有不同的规格。
第一等用于接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满汉全席”,是以清代国宴的规格设置的,使用全套银餐具,上菜196道,全是山珍海味,熊掌、燕窝、鱼翅等,满族的“全羊带烧烤”。 另一种喜庆寿宴的高摆宴席:在宴席上有四个“高摆”,是用江米面做成的图柱体,像支粗大的蜡烛,外面用各种乾果镇成图案和字形,写有“寿比南山”等吉言,每个一个字,摆在银盘 ,成为宴席的特殊装饰品,庄重高雅。
孔府一品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