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菜肴有:宫保鸡丁、回锅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水煮肉片、鱼香肉丝、辣子鸡丁、青椒肉丝等。
苏菜(江苏菜)
苏菜包括淮扬菜、南京菜、苏锡菜和徐海菜。苏菜也很注重鲜活,以炖、焖、烩为主要特色,讲究原汁原味。着名有清炖狮子头、鲜藕肉夹、清蒸鲥鱼等。这边自南北朝时期,就是富商巨绅齐聚之地,富裕丰饶更不在话下,所以这个菜系最大的特色就在一个「富」字。
杨州地区本为水乡,故盛产鱼虾蟹及各种海味与蔬菜,烹调方式是採用讲究细工的炖、焖、煨、蒸、烩,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口味上比较偏甜,但是处于一种与咸味调和的状态,在调理时往往是糖盐共用,用糖的目的是为了让菜餚能增色提鲜,所以这个菜系的特色也重视菜肴的色泽,并且还会跟口味本身有直接的关係,例如色泽浓亮,则味道较重;色泽清淡素雅,则口味也清爽顺口。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善用蔬菜,以「金陵三草」(菊花涝,构杞头,马兰头)和「早春四野」(芥菜,马兰头,芦篙,野蒜)驰名。江苏菜用料以水鲜为主,刀工精细,注重火候"烛、烟、熄、糯",常用酒糟调味,擅长各类水产.徐海菜,来于徐州和连云港,擅长海产和蔬菜。
苏菜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代表有 "松鼠鳜鱼"、"拆烩大鱼头"、"清蒸鲥鱼"、"野鸭菜饭"、"银芽鸡丝"、"鸡汤煮千丝"、"清炖蟹粉狮子头"、"双皮刀鱼"等
徽菜(安徽菜)
徽菜是由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其影响遍及半个中国,近及江南各省,远至大西北的西安,徽菜馆四处林立,是雅俗共赏,南北咸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着名菜系。安徽物产丰富,,安徽人喜爱常年饮茶,所以徽菜一般油大,所谓重油、重色、重火工,色深,味浓。多用烧、炖、熏的烹煮方法,以熏菜最具特色。菜肴用料朴素,但色、香、味俱全。
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安徽,把全省分爲江南、淮北和江淮之间三处自然区域。江南山区盛産茶叶、竹笋、香菰、木耳、板樯、鹰龟、桃花鳜、果子狸等山珍野味,因此徽菜以烹饪山珍野味着称。淮北平原盛产粮食、油料、蔬果、禽畜,是着名的鱼米之乡,。特别是砀山酥梨,萧县葡萄,太和春芽,涡阳苔干,早已蜚声国内外。沿江、沿淮和巢湖一带,是我国澹水鱼重要产区之一,其中名贵的长江鲥鱼、巢湖银鱼、淮河回王鱼、泾县琴鱼、三河螃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早珍品。
不少菜肴都是用木炭火单炖、单火靠,原锅上桌,不仅体现了徽古朴典雅的风格,而且香气四溢,诱人食欲。其代表菜有:等。
徽菜
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着名菜品:符离集烧鸡、毛峰熏鲥鱼、火腿炖甲鱼、黄山献狸、红烧果子狸、凤阳洪武豆腐、徽州毛豆腐、腌鲜桂鱼、黄山炖鸽、雪冬烧山鸡、奶汁肥王鱼、清炖马蹄、腌鲜鳜鱼、徽州桃脂烧、火腿炖鞭笋等。
粤菜(广东菜)
粤菜由广州、潮州、东江三个地方菜组成。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烹调手法讲究其独有的软炒,就是先用旺火烧锅,再下油滑锅,滑锅后下少许油,用中火或小火炒,所用的主料多半都为流体或半流体。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菜式按季节有夏秋清淡、冬重浓郁之别。尤以烹製〝猫、狗、鼠、猴、狸〞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粤菜享誉海内外,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
着名菜品:烤乳猪、冬瓜盅、香芋扣肉、烧乳鸽、清蒸鱼、白灼基围虾、老火汤、鱼翅汤、东江盐焗鸡、鲮鱼球、烧鸭、手撕鸡、叉烧、蚝油牛肉丝、炸子鸡等。
湘菜(湖南菜)
湘菜分为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个地方流派。湘菜多用炖、煨、烧、腊等烹调方法,注重汤汁,菜出锅后,骨酥肉烂,气味馥郁,汁浓芡亮,湘菜系还重视食材原料的本色,不讲求过多的工艺,保留了许多根本的朴质;也着重刀工,刀法神奇,千年名菜「发丝牛百页」,就切得细如髮丝。烟熏腊肉和腌肉也是湘菜的特色之一。湖南自古便以鱼类料理见称,并且擅长使用两种以上的主料做变化,并多能以每种主料为题自成一席,如全鱼席、蟹席、鳝鱼席等。湖南气候潮湿,湖南人爱吃辣椒驱除湿气,所以湘菜味道以酸、辣为主,尤以酸辣菜和腊製品着称。
着名菜品:冰糖湘莲、腊味合蒸、剁椒鱼头、东安子鸡、红煨鱼翅、红烧酸辣、金钱鱼、汤泡肚干锅鸡等。
浙菜(浙江菜)
浙菜包括杭州、宁波和绍兴三个地方的菜色。浙菜以鱼、虾、蔬菜为主要材料。菜式小巧,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常採用独特的烧煮方法,保持食物的原味。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熘、蒸、烧”。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
着名菜品: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奉化芋头、蜜汁火方、兰花春笋、宋嫂鱼羹、雪菜黄鱼、宁式鳝丝、三丝敲鱼、叫化童鸡、虾子面筋、清汤鱼圆等。
闽菜(福建菜)
闽菜由福州、泉州和厦门等地方菜组成。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的菜肴。烹调讲究炖、煮、煨、汆、蒸.尤重汤汁,所以许多经典菜皆以汤菜为主,如高汤鱼翅。味道注重清鲜、酸、甜、咸、香,在宴席中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时令青菜,取「清菜」之意。
着名菜品:肉米鱼唇、太极明虾、鸡丝燕窝、茸汤广肚、丸肉燕汤、雪花鸡、小糟鸡丁、白炒鲜竹蛏、生炒黄螺片等。
一个菜系的形成,以菜色的独特性是否能包容当地的文化色彩是最为首要,其他还要看菜肴的数量、当地的商业文化、食材的运等等,各省、各市、甚至各县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菜系,也会有专有的特色餐点。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八大菜系可比拟为:〝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四大食风各领风骚
华北食风
华北地区民风俭朴,饮食不尚奢华,讲求实惠;食风庄重、大方,素有“堂堂正正不走偏锋”的评语。面食为主,小麦与杂粮间吃,偶有大米。馒头、烙饼、面条、饺子、窝窝头、玉米粥等是其常餐。这里的面食卓有创造,“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华北、华北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太原”的美誉。它不仅有抻面、刀削面、小刀面、拨鱼面“四大名面”,不仅有形神飞腾、吉祥和乐的象生“礼馍”;而且家庭主妇都有“三百六十天、餐餐面饭不重样”的本领,京、津、鲁、豫的面制品小吃和蒙古族的奶面制品,无不令人大块朵颐。这一带农村盛面习用特大号“捞碗 ”,人手一碗,指缝间夹上饼馍或葱蒜,习惯于在村中心的“饭场”上多人围蹲就食,边吃边拉家常,或洽谈事务,说笑聊天,形成特异的“风景线”。
这里的蔬菜不是太多,食用量亦少,但来客必备鲜菜,过冬有“贮菜”习惯,农户普遍挖有菜窖。 肉品中,元代重羊,清代重猪,而今是猪、羊、鸡、鸭并举,还吃山兽飞禽。水产品中淡水鱼鲜较少,主产于黄河 与白洋淀,看得比较贵重;海水鱼鲜较多,有“吃鱼吃虾、天津为家”、“青岛烟台、海鱼滚滚而来”等等说法。天津的“虾席”、秦皇岛的“蟹席”、青岛的“渔家宴”,都是令老饕垂涎的。
在烹调方法方面,这是鲁菜的“势力范围”。擅长烤、涮、扒、熘、爆、炒,喜好鲜咸醇口味,葱香与面酱香突出,善于制汤,菜品大多酥烂,火候很足;同时装盘丰满,造型大方,菜名朴实,给人以敦厚庄重之感,具有黄河流域文化的本色。由于历史原因所致,蒙古族食 风、回族食风和满族食品食风在此有较深的烙印;京、津地区的一些百年老店多为来此谋生的山东或河南人开设或掌作,有“国菜”之誉的北京烤鸭便是典型的齐鲁风味。此外,北宋时期的“北食”(以开封风味为主体),元明清的“御膳菜”,“孔府菜”,风靡京华的“谭家菜”,都留下了很多名品, 至今仍在饮食市场上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