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表演性芦笙舞一般以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体比赛,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谐和、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取胜。个人竞技,或以动作的节奏多变,疾急激烈见长,或以能否完成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非常丰富,有的以炫耀高难度技巧以博取观众的赞叹。如"滚山珠"、"蚯蚓滚沙"、"猴子上树"、"滚地龙"等。有的以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生活的谐趣,给人欢愉。如"牛打架"、"半鸡"等。"蚯蚓滚沙"、"滚地龙"是舞者跪地下板腰,以头顶地为轴心,随后挺起,边吹奏芦笙边翻身舞动。"巧喝酒"是在长凳上置一盛满米酒的杯子,然后,舞者围着长凳边吹、边舞、边下腰喝酒。"滚山珠"是边吹奏着芦笙边作向前和向后翻滚或倒立、叠罗汉等动作。"芦笙拳"的形式独具一格,这种舞蹈以舞芦笙者为伴奏和指挥,其余男、女舞者在其指挥下时而互相穿插时而挥拳对打。有时也插入花棍的对击。

自娱性芦笙舞一年四季都可以跳,特别是新年跳得更欢。年三十那天,谁家的年饭先吃毕,这家喜好跳舞者就吹起芦笙到一家去约舞伴,到了人家家门口就跳起芦笙舞,一是表示约舞伴,二是给这户人家拜个年。倘若这一家备好年饭还未吃,主家就要邀请客人与他家共尝年饭,若客人再三推辞,主人就要挟几块肥肉送给客人,客人当时吃不下,主人就将肉放在其芦笙顶部的一个小葫芦里。主人家吃过饭,愿跳舞者,带上自己的乐器,换上节日的盛装跟随来约伴的人再跳到另一家去。待全村跑完,跳笙队伍已占全村大半数人了。最后,舞者全都集中到村中大场上,随乐起舞,直跳到晨曦微露才散。

苗族芦笙舞 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E5OTk3NTY=/v.swf

十四、 蒙古族顶碗舞

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民间舞蹈,融合了柔术、平衡技巧和顶碗等杂技技艺,简洁夸张的舞蹈语言、变换巧妙的舞台调度、恢弘大气的音乐,塑造出蒙古族女性端庄自信的风采。相关的史料记载,顶碗舞的出处与佛教有着一定的渊源.佛教教义当中有多种对佛的供养仪式,用碗盛上糜乳的供奉以及用歌舞表演的伎乐供养都包括在其中.两者的结合导致了这种用盛了糜乳的碗放在头顶上舞蹈的形式形式新疑,动作优美, 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一人或多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丰富多彩,充分展现蒙古族舞蹈的技艺,智慧和丰富灵活,多变的特点!

蒙古族顶碗舞 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5NzM1MDA=/v.swf

十五、傣族舞蹈

象 脚 鼓 舞

这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有物色的一种群众性男子舞蹈。因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故名象脚鼓舞。 每当工余、节日或赛鼓盛会,身背象脚鼓的小伙子从各村寨赶来,跳起矫健、浑厚、灵活的象脚鼓舞。哪里有象脚鼓声,哪里就有欢乐的人群。

傣族象脚鼓,据说鼓音长者,可打一槌鼓将衣服钮扣全部解开,再一槌鼓将钮扣全部扣好,鼓音仍不完。中象脚鼓舞步扎实稳重刚健,大动作及大舞姿较多。舞蹈时不限定人数,人少时对打,人多时围成圆圈打。小象脚鼓仅在西双版纳较多见,舞步灵活跳跃,以斗鼓、赛鼓为特点。斗和赛中以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最后抓住对方帽子或包头为胜。一般为二人对赛。

跳象脚鼓舞除本身具有丰富多采的舞蹈外,象脚鼓也是傣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人们只要听到鼓声,就不由自主地颤动着舞蹈起来,为孔雀舞伴奏时,形成了特有的鼓语,如象脚鼓"约并崩、约并崩、约并约丽丽"时,即是说"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跳孔雀舞者听到这个鼓点,即做抬翅膀的动作。

傣族象脚鼓舞 视频

http://www.tudou.com/v/cw5QUIqgrrY

孔 雀 舞

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物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晒翅、展翅、抖翅、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除摹拟孔雀生活的各种动作外,也表现神话故事,德宏州的孔雀舞多表现一只孔雀在森林里被恶魔或国王抢走,另一只飞跑找寻的情景,西双版纳州的孔雀舞则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中王子与孔雀公主再次相会的情节。表现神话故事的舞蹈中,还有金鹿、猴子、大象、猎人等出场。

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孔雀舞 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AyNjk3OTI=/v.swf

花 环 舞

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和西双版纳傣族一些地区。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从很早的年代起,每当泼水节和其它宗教节日来临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就成群结队到深山密林和江边采集最鲜艳最美丽的花,然后打着象脚鼓载歌载舞把鲜花送到缅寺搭成花亭……,这一古老的习俗至今流传在傣家村寨。

花环舞的来源有个传说:从前有一个穷苦的青年,去坝子赶摆时,觉得自己的衣服破烂不堪,就摘来许多花扎成花环套在身上,下山后随着欢乐的象脚鼓声跳起了舞 ……,一个姑娘爱上了他,随着他的舞唱起了歌,花环舞由此产生。

花环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

十六、高跷秧歌

高跷秧歌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而流传于辽宁省南部的高跷秧歌是其优秀品种之一,是庙会和迎春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当地百姓有"喇叭(唢呐)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乐得蹦高。"的民谣,钟爱之情可且一斑。

辽南高跷秧歌角色众多。主要有"头跷"、"二跷"、"渔翁"、"老妪"和生、旦、丑。表演形式有"街趟"、"架象"、"大场"和"小 场"。"街趟"是走街时表演的群舞;"架象"寓意"太平有象",是表演叠罗汉的群体造型形式;"大场"是在场地上表演的群舞,气氛火爆热烈;"小场"富有 情节性,多以男女爱情为表现内容,表演充满趣味,生活气息浓郁,最受百姓喜爱。

十七、鼓子秧歌

广泛流传在山东省商河、惠民、樊陵、陵膘、锡信、酒锡、邑等县市。在每年的新春佳节和重大节庆活动中表演。

鼓子秧歌的角色民间称"伞"、"鼓"、"棒"、"花"四种。前三种都是以手持的道具命名,"花"即女角。伞的勤作圆润舒展,挺拔有力;鼓的动作大起大落,粗犷凝重; 棒的动作快捷活泼,干净利落;花的动作既风火有力,又轻盈飘逸。

佛教舞蹈

中国佛教是东汉初年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的,那时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当时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群众聚集而娱乐的场所,音乐舞蹈即是祭祀礼仪式的组成部分,也是宗教的宣传手法之一,在一些规模宏大的寺院中,有着十分精妙的伎乐。在北魏时期(公元220——公元265)这是随处可见的。唐代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祭。像舞蹈《菩萨蛮舞》就是典型的代表。唐代燕乐及其表演性的舞蹈中,都有一些带佛教色彩或者直接来自佛教的舞蹈。比如隋唐时期著名的宫廷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天竺舞》,唐朝唐玄宗据《婆罗门》改成的《霓裳羽衣曲》,宋代的《风迎仙乐队》、《菩萨献香花队》就具有非常浓厚的佛教色彩。蒙古人信奉喇嘛教(藏传佛教),因此元朝的宫廷雅舞,也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最有名的是《十六天魔舞,。这个舞蹈有如天女下凡一样,是非常优美的舞蹈。在清明两代的佛教舞蹈中有明人袁宏道作的《迎春歌》和清末宫廷舞蹈家裕容龄自编自演的独舞《观音舞》塑造的也是一位头戴象征佛光的珠环,坐在莲台之上的观音菩萨形象。

佛教乐舞,源于印度的“无遮大会”。无遮,即谓佛法平等,宽容无阻,不分贵贱众民皆能参与。历时七十五天,有盛大的歌舞戏剧演出。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梁武帝不仅搞“无遮大会”,还举行“盂兰盆会”。梁代三朝设乐,共有歌舞、百戏四十九项。由于佛教兴盛,伎艺开始走向寺庙。凡遇神节或佛庆,许多寺院都有伎艺表演,除了音乐活动频繁外,还有大规模的乐舞。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小说在线阅读_第8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皇侠圣君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第8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