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角勒哈
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男性的动作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这些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内容,与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和幽默诙谐的面部表情融为一体,并根据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卡拉角勒哈以同名乐曲伴奏。这种乐曲的节奏感极强,明快活泼,旋律宛如骏马在草原上驰骋。它由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冬布拉弹奏,按照舞蹈的快慢来变换节奏。
十一、湘西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有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祭礼低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土气。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摆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娱乐和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亦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
"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礼活动中的主要内容。每逢新春佳节,土家人吃罢晚饭就扶老携细幼,举着灯笼、火把,撑着五彩锦旗,身上披着各种色彩的花被面涌进"摆手堂"。土家人为了创造热闹后气氛,还要鸣铳放炮,在中间的桂树或松柏树上悬挂红灯,树下悬一面大锣,放一面大鼓,由一人敲锣击鼓,大家按照锣鼓的节奏,围绕大树跳起摆手舞。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撤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摆手舞的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土家人用牛头、猪头、粑粑、米酒、腊肉等供品祭祀过祖宗之后就开始起舞,从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时甚至一连跳几个通宵。还有一种在野外举行的大摆手舞,它是一种军功战舞,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少则几人,多则上万人,历时七八天不息。大摆手舞每三年举行一次,是军事战争场面的重演。跳大摆手舞集会也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商贸交易会。
摆手舞是集体舞蹈,大多成圆形,锣鼓放在中央或边上。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有时两人一行或四人一行,有时女的在里圈。"导摆者"在行列之前领头,行列之间有"示摆者"作示范,行列之后有"押摆者"压队,在锣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舞。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后才换一个动作,各个动作连接起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动作连接在一起,就表现出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
跳"摆手舞"时唱的歌,叫做"摆手歌",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音乐。摆手歌均用土语演唱,有齐唱、领唱、独唱等多种形式,有歌唱历史、军事、生产、爱情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大锣大鼓伴奏为主,节奏明快、简练,有时也用大号和唢呐作为伴奏乐器,舞者动作的变化听锣鼓"指挥"敲击鼓边为令。服装有显著特点,大都用自织的蓝、黑、红布做成。男的用黑布或白布缠头,穿大衣大袖无领满襟短衣,扣子用布做,仅胸襟右上角用两个铜扣,腰系荷包。还有一种最古老的叫琵琶襟,镶有花边。妇女穿宽衣大袖,裤子肥大,袖口与裤脚镶有五寸宽的边,内镶七寸宽的丝绒小边。
土家族摆手舞 视频
http://player.ku6.com/refer/EovEbYNC4XjzQoXf/v.swf
十二、湘西苗族鼓舞
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每逢春节或苗族盛大节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场进行鼓舞表演赛。它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这些舞蹈动作的特点是:打鼓起舞,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在农历"四月八"、新年前后、赶秋、椎牛、丰收喜庆、婚嫁、迎宾客等重大活动里,他们都以鼓乐相迎。苗族鼓舞节奏非常复杂,表演时动作明快,鼓手两手不弯曲,节奏重且有力。伴奏还配上了铜锣、唢呐、土号等乐器,大型活动时还加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表演鼓舞的男女穿节日盛装,男子上穿合身满襟衣短衣,下着长花裙(巴裙)或大口花裤,脚穿男式船头花鞋,头戴丝绒大黑头帕或花帕,耳挂银耳环,颈部配银项圈,手戴银手镯。女子更为隆重,头戴银帽或重叠大黑头帕或花帕,耳饰龙头耳环、瓜子耳环,颈部配三至八根银花项圈,手戴二至四幅银手镯。胸挂银链、银花、银蝴蝶、银牌、银披肩、银铃等装饰品,身穿镶花大肩衣,下穿百褶裙或镶花大花裤,腰系绣花围腰,脚穿女式绣花鞋。一场鼓舞表演就是一场色彩艳丽的苗族服饰展。
十三、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地区尤其普及。其中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芦笙舞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
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及,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有的地方还有高达丈余的特大号芦笙和各种长短不一的芒筒(一种用大竹筒制造的低音簧管乐器)在旁伴奏。还有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变化。
习俗性芦笙舞在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就称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这类芦笙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 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较有代表性。"讨花带"是小伙子边舞边吹着芦笙曲"讨花带子"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在这种场合,姑娘若与小伙子情投意合,就会把自己精心编织的花带,含情脉脉地拴在小伙子的芦笙上。这种形式主要是以芦笙吹歌传情,所以舞蹈动作幅度不大,舞步也并不复杂。"牵羊"是男青年在前面边吹边跳,尾随而舞的姑娘若爱上了某个小伙子,就把自己亲手编织的美丽花带作为定情的信物,拴在他的腰上,然后牵着花带的一端,跟在小伙子身后踏节而舞。技艺出众的芦笙舞好手,有时竟会同时牵着几个姑娘舞着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