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粒"活动就是乞求米粒的活动。在货币还没产生的时候,朝鲜族群众以米代替货币,进行商品交换。 "乞粒舞"的起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朝鲜族聚居区域里,每当要办一件大事或搞一次大型活动,就要由村里有地位的头面人物牵头,组织能歌善舞的人,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击鼓奏乐,到富户人家或商号、店铺的门前表演,请他们出来资助;另一种则是为了建造、修缮庙宇,庙里和尚手里拿着铜钹,边敲边念着经文,到各家各户化缘。直到现在,乞粒舞的指挥者,手中也是拿钹而舞。
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如作周(一周岁生日)、回甲(六十大寿)、回婚(结婚60周年纪念日)或婚礼、店铺开张、建造和修缮庙宇时。乞粒舞多通过家族传承,是集相帽舞、长鼓舞、碟舞、双层舞等多种舞蹈形式于一体,展现了很高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
三、铜鼓舞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是用一头有面、中空无底、呈平面曲腰状称为铜鼓的打击乐器伴奏的舞蹈。早在公元四世纪之前(春秋末期),铜鼓就出现在乐舞场面之中了,是中国最古老的舞种之一。它流传于中国西南彝族、苗族、壮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民间舞。以击打铜鼓而舞为特征。
明代《蜀中风俗记》中载,婚丧与年节时,当地都要"击铜鼓歌舞"。同时,铜鼓舞与祭祀或巫术(驱病祈福)活动也紧密相关,如宋代史籍上说:"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病不知医,尚跳鬼,数人为群,击鼓鸣钲,跳舞呼号"。
苗 族 铜 鼓 舞
多在盛大节日,如"吃牯脏""苗年""芦笙节"活动中表演。铜鼓架设在场地中心,由一名鼓手敲打,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铜鼓后面,时近时远相配合,以增强乐音效果。舞者人数不限,经常是越百上千,围成几个大圆圈,合着铜鼓的敲击变化互相呼应,表演以日常劳动生活为内容的舞蹈。苗族铜鼓的敲打方法,一般都有固定的鼓点、读法及呼喊声,由于群众非常熟悉这些鼓点和读法所包含的内容,所以鼓声具有"鼓语"的特点。鼓手执双槌棒击鼓鼓点有专门的读法:"咚"表示右手击鼓心,"嘎"表示左手击鼓边,"的"表示双槌相击。例如"翻高豆",意为"赶斑鸠",舞蹈表现农民听说飞来的斑鸠,正在刨出黄豆种啄食,于是骑着马来到田里驱赶斑鸠。舞蹈动作有:在地边赶斑鸠、作抬腿赶、骑着马赶、拍掌转身下蹲甩腰赶斑鸠等4个动作。又如"平冷潘拉冬高冬",苗语意为"迎客舞",表现主人以舞蹈欢迎客人的到来。据说此鼓点是受山林中啄木鸟"笃笃"啄木声的启发而编成的。客人到来时,主人和迎客者在路边两旁,拍手欢舞,迎客人进寨。其他还有表现"获猎归来""儿童放鸭""捞虾""捉蟹",以及"吃牯脏"中表演的祭祀性"刀舞"等,都有不同的鼓点读法和苗语鼓词。
瑶 族 铜 鼓 舞
逢年节,十几面甚至几十面铜鼓一字排开,每面鼓一人边击边舞;中间还有一面直径不小于六十厘米的大木鼓领奏,全场鼓声震天,时促时缓。壮族铜鼓有公、母之分,跳舞时,它们各分左右,中间夹一大皮鼓,皮鼓主奏,公母铜鼓伴奏,别有韵味。
布 依 族 铜 鼓 舞
常在丧葬仪式中进行,当村中老人去世后,由两名舞者合着铜鼓、皮鼓的鼓声缓缓而舞,以此哀悼故去的老人。平常跳铜鼓舞时,还常和"刷把舞"一同表演,并称之为"铜鼓刷把舞"。舞蹈中铜鼓声、刷把声交织鸣响,表演别具一格,增添了浓郁的民族色彩。水族有过"端节"的习俗,水语称作"借端",是丰收后的盛大节日,过去在农历的八九月间,后改为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届时,各村寨都敲起铜鼓欢度节日,并把活动的场地叫作"端坡",人们合着铜鼓、皮鼓、芦笙的乐声,在场地上尽情高歌欢舞。
彝 族 铜 鼓 舞
彝族称铜鼓舞为"妻丽"。每年"打公节",即农历六月十五日这一天,彝族人民百十人为一群,跳"妻丽",击铜鼓为乐,连跳三天三夜尽兴而散。铜鼓舞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内容都是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麻栗坡、富宁等几个村寨中的铜鼓舞,主要用于祈雨、求丰收和老人丧葬等民俗活动。它以胸、腰及胯部的大幅度扭摆为基调,舞风清新、纯朴。步伐不复杂,基本是一步一并脚,向前进或横走,膝部随扭摆而屈伸。有时拉手,有时左、右手交替上下甩动。男子左手抱铜鼓,右手敲击,脚步男女相同。舞蹈时歌唱,跳到高丨潮丨时呼叫,情绪激越。
伴奏用的铜鼓大小各一,成为一套,大鼓为"雌",小鼓为"雄"。击鼓者右手执软木棒,交替敲击两只相对的鼓面,左手执竹棍,敲击小鼓梆,击鼓者不参加舞蹈。彝族的铜鼓演奏是一种专门技巧,一人用公、母两面铜鼓可演奏十二种音调组合,简称十二调。据称公鼓代表太阳,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调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因此彝族的铜鼓舞还包含着本地民族的历法文化内容,积淀着壮、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
文 山 壮 族 铜 鼓 舞
古代岭南西部的广西盛产铜,壮族先民是较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壮族地区铜鼓的纹饰特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粤桂式的铜鼓,其纹饰是中原地区商、周时代习见的云纹、雷纹、席纹等,另一类为滇桂式型的铜鼓,有翔鹭纹、舞蹈纹、划船纹等,民族特点较为浓厚.史书有壮族"亲戚宴会,即以匏笙铜鼓为乐"及"节会则鸣铜鼓"之载。这种习俗至今还在壮族村寨中流行着,每当喜庆丰收或欢度节日,群众便兴高彩烈地抬出铜鼓来敲击。每村的铜鼓队,由音调高低不同的两面公鼓和两面母鼓组成,公鼓的体积较小,音调高亢,母鼓体积较大,音调低沉。敲击时,四个鼓手双手持竹片,右手击鼓心,左手打鼓边,节奏多变,音调谐和。
因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紧邻广西壮族自治区,所以云南彝族的铜鼓舞和广西彝族的铜鼓舞同出一源,动作也大同小异。广西的铜鼓舞是在节日或丧事时跳的。舞时一人打鼓,男在外圈,女在里圈,围着铜鼓,随着鼓的节奏起舞。舞步象攀登山路的样子,每迈一步,双膝随之频频颤动,甚为奇特。新年期间的赛铜鼓,场面壮观,激动人心。铜鼓比赛以红水河为界,各村的铜鼓队,把自己的铜鼓扛上河岸旁的山顶上,双方隔河遥遥相对。比赛开始,各击鼓的健儿,精神抖擞,奋力敲击,鼓声震撼山川。助战的伙伴拿着草笠,为击鼓者扇凉鼓劲,呐喊助兴。围观的群众,满山遍野,夜间火把串串穿流不息,场面异常雄伟壮观。比赛是以铜鼓声最响亮,打鼓时间最长者为胜,双方往往直打到铜鼓声哑,有一方认输为止。然后群众便心满意足的唱着山歌,排着长队,欢天喜地的返回寨子。
四、藏 族 弦 子 舞
常称为"弦子",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弦子,又称"谐"、"叶"、"巴叶",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分布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跳弦子舞时没有固定的场所,可在较平坦的地方 ,如院坝 、房顶、房间内都可以成为舞场,凡爱好者,男女老幼皆可涉足舞场。每逢佳节、喜事或重大集会,人们便欢聚一堂,男拉弦子,舞长袖,各排一半围成圈,一方领唱者唱,它方复诵然后交换,形成独特的同词对唱,其词、曲、舞比较优美,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
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弦子舞女舞伴的基本动作有点摆步、双扭步、垫步跳、双绕手、单扭步、左右悠腿、前进点步、辗转、前踏后撤步等九种。而男舞伴手持弦子边拉边跳边唱,脚步动作跟女舞伴相似。舞彩袖为弦子舞的基本特征,三步一弯是弦子舞步中基本动作之一。
弦子舞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迎宾、相会为内容,相互欢迎与感谢、互相赞美的迎宾舞和相会舞;二是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为内容的赞颂歌舞;三是表达青年男女间充满爱慕之情和纯洁真挚友谊,内容包括相会、谈爱、离别、祝愿的爱情歌舞。弦律活泼热情,舞蹈轻松抒情。
弦子舞载歌载舞,舞姿优美,刚柔兼备,弦律快流畅,节奏鲜明开朗。其曲调大都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丰富多彩。音乐结构一般为二乐句,四乐句也不少。一个曲调,多段歌词,反复演唱。开始舞蹈速度缓慢,随内容发展而加快,以急速旋转的舞步进入高丨潮丨。歌曲实际上有曲牌名,相当于汉词的词牌名一样。属于谐体民歌,每个曲调的动作舞姿相异,时而悠悠,时而活泼沸腾,时而宛如五彩搭桥。先为颂歌、友谊歌,后为对歌,男女比试高低,以技决胜,若对歌持久不散,或出现互相挖苦、攻击而发生冲突,领舞者便上场领劝唱解歌,双方顿会愉快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