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也称弦管、南曲、南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演奏南曲的琵琶(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抱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发前的“节”相同。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研究南音,对于文化交流史以及古代汉语,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雅俗语共赏,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泉州一带闽南语系地区,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远播到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 南音的演奏活动在闽南侨乡十分流行,城镇乡村时常闻丝竹管弦之声。
南音《三哥回心》视频
http://player.ku6.com/refer/8xKt87-voqJbpHQZ/v.swf
丽江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植根于纳西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婚丧嫁娶、起房寿辰、休闲娱乐都离不开它,在纳西文化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纳西古乐之渊源能歌善舞的纳西族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如纳西古乐《热美蹉》,便是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音乐舞蹈。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经古籍中,就有大量的祭祀性音乐和习俗性音乐。东巴经中用象形文字记录了数十种古典舞蹈的舞谱“磋姆”,不仅是国内少数民族古文字中迄今罕见的舞蹈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录的舞谱。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
纳西古乐表演
http://www.tudou.com/v/KZer5fMuTgc
佛 教 音 乐
是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一首神圣的佛教乐曲或虔诚的佛赞,往往能把人的心灵升华到圣洁的境界。佛教音乐是弘法的舟楫,佛教的赞颂、供养、修行、唱导、忏法等仪轨无不以音声为佛事。佛教的慈悲精神,无碍智慧与无上妙道均可从佛教音乐全面展示出来,佛教徙也可通过唱诵梵呗赞美歌颂诸佛菩萨,以及对自己虔诚忏悔而获得身心清净的无量功德,正如经云: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
佛教音乐始于古印度吠陀时代,从“伊存授经”开始,佛教流传至中国,最早的弘扬只限佛经的翻译和讲说。正因为佛教的圆融与入世,势必以多元化方式存在,从最初通过经文、赞偈的唱诵,慢慢就形成了佛教的梵呗音乐,并与中国宫乐相结合,从曹魏时代开始,历经南朝和唐宋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演奏使用的乐器,自明代起,在早晚课诵、祝圣等宗教仪式中,著名寺院都较统一,即只用经书中称之为法器的打击乐器,如磬、引磬、木鱼、铛、铪、钟、鼓等。在其他佛事仪式中,特别是民间应赴的佛事仪式,各地应用乐器不全相同,各有地方特色。除打击乐器之外,吹管乐器有管子、笛、笙、唢呐、昭君等,也有采用丝弦乐器的。
佛教音乐唱诵,力求舒缓、收敛、凝慑和深沉,音品清净、平和、肃静、淡雅。藉著佛教纯净的音乐,真正传达佛法崇高的意境,滋润众生的心灵,把浮沉于世、热恼缠身的人们带入一个祥和安宁的殊胜之地。
佛教音乐
http://6.cn/p/ys_Un9J8ljHLeJEo1vyCvA.swf
道 教 音 乐
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祭祀音乐及各地民间音乐有密切关係,不断吸取帝王庙堂仪典音乐和民俗祭神音乐以丰富自己的宗教活动内容,遂逐渐形成了以表达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宗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份。东汉时,道教的《太平经》认为音乐可以感天地、通神灵、安万民。东晋时,《元始无量度人经》认为梵气之离合而成音,这种自然之音便是大梵的隐语。这样,道教音乐就成了天神的语言,赋予了它神圣性,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直诵为乐诵,把念诵经文与音乐结合起来,相互陪衬、烘托,融为一体。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吸收儒家礼法,制订斋醮仪式,逐步规范化。又仿效宫廷祭祀乐章的结构,根据道教特有的审美情趣,对之进行综合与改造,形成了独具神韵的道教音乐,蕴藏着深奥的宗教哲理。
道教音乐灵活巧妙地在各种场合穿插运用,有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以示召神遣将、镇邪驱魔;有时丝竹雅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清静,如入缥缈之境。 “歌、舞、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可分为“韵腔”和“曲牌”两大类。再根据演唱的场合和对象的不同,韵腔又分为阳调和阴调,曲牌分为正曲和耍曲。阳调,主要用于殿内祀典,配合课诵、演法,其对象是“神”,是在宗教内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阴调,应用于殿堂外的斋醮道场活动,对象是“人”,是在宗教外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正曲,用于为神灵做法事。耍曲,主要用于为俗民做道场。
道教音乐演奏乐器有钟、鼓、吊锣、铙、钹、木鱼、笙、箫、管、笛等。也接纳了民间常用的乐器,如二胡、扬琴等;另一方面音乐也有助于道士的清修,如抚琴之时,存无守有,意在方外,自然也成为道家常用之乐器。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舞 蹈
一、中国古典舞
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历代艺术家锤炼而流传下来,具有典范和古典风格的舞蹈。大多保存在戏曲艺术中,以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为其主要特色,是一门借鉴、汲取、综合戏曲、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的表演艺术。其最大特点就是“圆”。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圆、曲、拧、倾、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这些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
“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
中国古典舞 大唐贵妃 视频
http://player.ku6.com/refer/_7019edhEOVzH_mH/v.swf
中国古典舞 敦煌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M1ODI1Mjg=/v.swf
中国古典舞 踏歌
http://player.ku6.com/refer/_qRuj3WDMIl65zMY/v.swf
二、朝鲜族的农乐舞
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朝鲜族农民每当水稻插秧或收割结束后,为了庆贺丰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欢聚一起,杀狗宰牛,载歌载舞,如年似节,这种庆丰收的集体舞蹈,就叫农乐舞。农乐舞人数不限,形式灵活,内容表现稼穑之乐。舞队一般都是几十人,队前由手持“农旗”( 上书:“ 农为天下之大本”) 者引导,后跟表演队伍,在田边或广场上,一人手持小锣指挥舞队。
农乐舞的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衔者为一打锣鼓者,舞蹈的开始、中间的变换及结尾,均由打罗者指挥。在农乐舞的表演中,没有演员和演奏者之分,一般都是演员一边演奏一边舞蹈。在农乐舞的乐器编组中,过去一般分为大编组、中编组、小编组等。大编组包括铜锣、铮、大鼓、小鼓、洁鼓、长鼓、大平箫、喇叭、螺角等乐器的演奏者五十三人,另外还有令旗、杂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