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为二胡曲。据载,二胡曲是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 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 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阳春白雪 (琵琶曲)
琵琶独奏曲,亦名《阳春白雪》,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历来有“大阳春”和“小阳春”(又名“快板阳春”)两种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与十二段的乐谱;后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 所传,全曲只有七个乐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的乐曲。
*****皇侠圣君向大家推荐以下几首由民族乐器演奏的纯音乐,用搜索器搜索后,可放到音乐播放器里或下载到MP3里欣赏。
古筝:《在水中央》《武侠帝女花》《紫竹调》《梦江南》 古筝琵琶 :《风的季节》
中国古乐“活化石”:西安古乐
西安古乐是以打击乐与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个大型乐种。又被称为“西安鼓乐”,“长安古乐”或“长安鼓乐”。因其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 曲调优美而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 据考证,"长安古乐"即是唐代宫廷的 "唐大曲"。唐大曲主要用做皇帝大典朝礼、祭祖、迎宾、夜宴伴奏音乐。西安古乐是唐代宫廷法曲的直接遗存,是现存世界最古老、规模最大、系统最全,律、调、谱、系、曲最完善的古老民间乐种。唐明皇李隆基所做管子曲《雨霖铃》便是一首传世真品佳作。“雨霖铃,帝幸蜀,淋雨弥旬闻铃声与山相应,悼念贵妃,因采其声如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善筚篥乐工张徽从至蜀部,以曲授之。”
西安古乐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传统的古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它的演奏形式分为行乐和坐乐两大类。行乐是行走时演奏的乐曲,所用乐器较为简单, 节奏规律、严整;坐乐为坐着演奏的套曲曲牌,乐器配备完整,人员众多,场面壮观,演奏者之间配合默契。乐器有笛、笙、管、鼓、锣、钹、木鱼、大小梆子、水 铃等二十余种。各古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俗字谱(公尺谱系列),全系手抄传本,只有乐社的老艺人能够看懂。目前各乐社尚保留有乐谱约百余册,曲目三千余首, 套曲四十多部。
西安古乐主要流传于西安市区及所属长安、周至、蓝田等地。明、清时西安附近的乐社曾达二十余家,民国初年以后,时兴时衰。各古乐社的演 奏风格,由于历代艺人的加工、理解不同,互相也有区别。尽管古代城内古乐社的成员多为生意人,但古乐社非常清高,自娱自乐,从不受雇于人。从艺人员习乐的目的,没有将其作为谋生手段,而是将其作为个人修养和能力的象征。正因为如此,乐社之间经常有交流,使得古乐延续到今天。 西安鼓乐,民间多称它为细乐,进行演奏活动的组织称细乐社或古乐社,有些地方则把这种音乐与当地的民俗活动联系起来称为香会或水会。西安鼓乐主要流行于西安市区及南郊沿终南山一带的所属各县。传统的西安鼓乐依师承关系分为玄、释二门俗称僧、道两家,这两家乐社的演奏者绝大部分是市民。
西安古乐那古朴纯良的乡土气息、清丽古雅的风貌极具史料与学术价值,引起过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不仅为探索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而且也对发展陕西地区音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动力.
长安古乐表演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Q4NTQwMA==/v.swf
西安钟楼 古乐表演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U5MTA0NTY=/v.swf
洞经古乐
洞经是腾冲流传久远的传统古乐,经文精深、音律庄重、优美动听,是高尚、吉祥的象征。腾冲人敬仰洞经;喜爱洞经音乐,民间诸多礼仪活动都有洞经参与。洞经,即大洞真经,其经典全称是“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此经典为两晋时期中国道教“上清派”所创,是国家资料库中四大洞经传本之一。洞经除其深奥神秘的经文外,另一特色就是为经典服务的古典音乐。乐器以中国民族乐器丝弦、管弦、吹奏、弹拨、打击相组合。曲牌均为古老的宫廷音乐及道教音乐相混合,曲目总数为四十多支。演奏方式以经典为主导、唱奏结合,并赋予一定的宗教仪式,庄重肃穆、文雅古朴。历史上腾冲洞经极为普及,几乎所有乡村都曾有洞经组织活动。洞经是腾冲流传久远的传统文化,它不仅经文精深,音律庄重、优美、动听,且在人们的意识中又是一种高尚、吉祥的象征,它既是“阳春白雪”之音,也为“下里巴人”所爱好。腾冲人敬仰洞经,更喜爱洞经音乐,民间诸多礼仪活动必有洞经参与,且深入于家家户户之中。
丝 竹 音 乐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竹”——笛、箫、笙;其它——板、板鼓、碰铃。
江南丝竹最早起源于唐代,唐宝庆年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曾有诗赞太湖之滨“茶山斗乐”的民间活动“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声,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古人又云“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同是流传于长江以南的三大民间音乐。
广 东 音 乐
广东音乐属于一种丝竹音乐,其音乐因清脆悦耳、内涵十分丰富而著称,被称作是“透明的音乐”、“东方民间音乐的一颗明珠”。广东音乐著名的曲目词牌有《平湖秋月》、《雨打芭蕉》、《饿马摇铃》、《步步高》等。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常规器乐有粤胡、秦琴、琵琶、扬琴、洞箫、喉管、笙及木鱼、铃。初期仅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俗称“五架头”其演出场合较广泛,或为戏曲演出的垫场,或在茶楼、酒肆由流浪艺人表演,或为婚丧喜庆助兴,或为百姓自娱。大批粤乐家自编自创,已积累了数百首曲目.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间,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 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 ”,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
广东音乐
http://www.tudou.com/v/AToOPleUFAw
南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