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且歌且舞的民间歌曲,其曲调的律动感、节奏感较强,大多是在民间喜庆、节日集会试演唱,在我国北方习称"社火"、"秧歌调"、"花会歌"等;在南方地 区则称"灯歌"、"采茶调"、"花鼓调"等。根据舞蹈形式的不同,还有大连厢、花棍、莲花落、高跷、龙船、花船、送麒麟、十不闲、太平鼓等。
各少数民族皆能歌善舞,他们的歌舞极富特色又极具魅力。如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集体歌舞)、"来派尔"(小型歌舞),羌族的"撒拉耶"(耍龙灯 调),藏族的"跳锅庄"、"弦子舞",纳西族的"阿裹裹"、"窝热热",侗族的"多耶"、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鄂温克族的"奴克该勒",鄂偷春族的" 吕日格仁"等等。
渔歌
是泛指反映渔民生活的歌,其音乐风格优雅平稳,结构短小,主要流传在沿海、沿江河的部分地区。广东、福建一带,把在水上生活的渔民习称为"疍家人",故称渔民所唱的歌为"疍歌"或"鱼诗调"、"咸水歌"等;还有湖北、湖南等省湖区的渔歌、潮汕地区的"南海渔歌"等,都以唱渔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 俗为内容。也有的地方将渔民唱的歌称"船歌"。
礼俗歌
是伴随着民间风俗礼仪活动所唱的歌曲,如婚礼仪式中的"婚嫁 调",丧葬礼俗中的"丧葬调",祭祝活动中的"祭祝调",以及赛龙舟时的"龙船"、吊喝酒行令时的"酒歌",亲朋迎送时唱的"恭贺调"等。这些歌大多具有固定的曲目和演唱程序。
各少数民族习俗歌类品种丰富,各地都有定期举行赛歌、对歌的习俗,如广西壮族农历三月三的"歌圩" ;云南、贵州、四川交界地区多民族在农历 六月二十四举行的"火把节",无不呈现着"人如海、歌如潮"的场面。此外在婚礼、祝诞生、成年祭、丧葬仪式、赛龙舟等习俗中也有与之相应的歌,如哈萨克族的"婚礼组歌"、"祝诞生歌"、高山族的"成年祭歌"等。
情歌类
各少数民族的民歌品种多样,人们无论在交友、恋爱、喜悦、悲伤时都要唱歌。如苗族的"游方歌",布依族的"浪哨歌",侗族的"玩山歌"等。青年男女在找伴、初会、试探、初别、重逢、久相、成双、或失恋、惜别的各阶段,皆有专门的歌。歌唱成为交友、 向对方传达心意最好的方式。塔吉克族的"塔勒肯", 傣族的"喊海"则为"悲歌"之意。
叙事歌类
中国各少数民族采用民歌来演唱英雄史诗、传说、故事,常采用一曲多词的分节歌形式,一般由专业或半专业人人演唱,或用各种器乐伴奏,自弹自唱。如回族的"马五哥与尕豆妹"、 维吾尔族的"艾裹甫与赛乃姆"、哈萨克族的"萨里哈与莲曼"等,以爱情传故事为内容;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是长篇英雄史诗;广西瑶 族的"伏羲哥妹配婚姻",贵州苗族、布依族、水族的"古歌",福建、浙江畲族的"高皇歌"、"瓠歌"、"创世纪"、"盘古开天历代来"等以叙述各民族历史、族源等为内容的歌。维吾尔族的热情刚健的"热瓦甫弹唱"、哈萨克族激情澎湃的"冬不拉弹唱"、柯尔克孜族诙谐幽默的"库姆孜弹唱"、朝鲜族优美抒情 的"伽耶琴弹唱"。侗族低回婉转的"牛腿琴歌"、藏族"扎木弹唱"等表演形式各具特色。
生活音调
是指日常生活中叫卖、吆喝、吟诵的音调,如小贩、游商的叫卖与吆喝、古典诗词的吟诵等。其旋律、结构的形式和各定的方言土语联系紧密,他们是民歌体裁形式的基础,有的音调已构成了民歌的雏形。
宗教歌类
在中国一部分少数民族中,宗教信仰还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有的民族还存在着原始崇拜。当人们对大自然无能为力时,就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并用歌声来祈祷他们心目中的神能降福给人们。如满族的"萨满调",伊斯兰教中回族的"召祈音调",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祭祀歌"、"佛歌"等。
中 国 十 大 古 曲
高山流水 (古筝曲)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广陵散 (古琴曲)
又名《广陵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又一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 。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平沙落雁 (古琴曲)
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此曲琴谱最初载于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 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梅花三弄 (古琴曲) (古筝曲) (洞箫曲)
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 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 为”三弄”
十面埋伏 (琵琶曲)
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 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 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夕阳萧鼓 (琵琶曲)
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 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丨潮丨是第九段“G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G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渔樵问答 (琴箫曲)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有的还付歌词。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 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胡笳十八拍 (古琴曲)
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汉宫秋月 (二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