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又称喇叭,是中国普遍流行的吹奏乐器,有八个按音孔(第七孔在反面),为八度超吹乐潞。各地唢呐形制不一,大体上可分高音琐呐、中音琐呐和小喷呐 (也叫海笛)等。唢呐的演奏技巧很丰富,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口内技巧,另一类是手指技巧。在演奏中两者结合运用。运用唢呐的地区和范围很广,它可以作为独奏乐器使用。在民间吹打乐或地方戏曲乐队中,喷呐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唢呐音量宏大,声音粗扩,宜于表现欢欣、热 烈、雄壮的乐曲,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还可模彷飞禽和虫的鸣叫声。唢呐的高音区尖锐刺耳,不易弱奏,较难同其它乐器音响相融合。
萧
萧亦称洞萧,是竹制的吹奏乐器,外形似笛,竖吹。萧的定调不一。不如笛子灵活,不宜演奏花舌、垛音。萧没有变音装置,萧声柔和优美,但音量较弱,力度幅度不大。适宜于演奏悠长、恬静、抒情如歌的旋律,多用于独奏或重奏。
笙
笙是全国普遍使用的乐器,以簧片震动发音。目前在乐队中常用的,大多数是经过改革的十七簧笙,分离音笙和中音笙两种。中音笙比高音笙低八度,两种笙均以高音谱表记谱。笙具有管、簧混合的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优美、丰满,易与其它吹奏乐器音响融合一体,是民间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参加中西混合乐队时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年来,通过对乐器本身的不断改革和演奏技巧的发展,笙己经逐渐成为别具风格的独奏乐器。笙的种类繁多,各地流行的不尽相同,使用时以具体的乐器为准。抱笙和排笙发音宽厚、柔和,可自如地演奏各种和弦,音色易与其它乐器融合在一起,在乐队中,是重要的中音乐器。
巴乌
巴乌是云南省哈尼族的主要传统乐器。其外型似笛子,横吹,以簧片震动发音。未经改革的巴乌音量较小,音域较窄
改革后的巴乌,保持了原来的音色特点,扩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巴乌的音色优美、圆润,是一件富有民族色彩的乐器。可演奏宽广、抒情的音调,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合奏时巴乌音色易同其它乐器融合在一起,巴乌的中、低音区可以作为高音乐器与低音乐器之间的桥梁。
管子
管子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管身木制,以双簧哨子发音,是十一度 (八度加纯四度)超吹乐器。目前乐队中常用的管子有高音管子与中音管子两种。管子音量幅度相当大,可以有的力度变化。管子音色明亮,声音粗扩,可独奏,亦可参加重奏或合奏。在一些地区的吹打乐队或戏曲伴奏乐队中,管子往往是领奏乐器。管子的演奏相当费气力,不宜安排连续强奏。
四、敲 击 乐 器
中国民族敲击乐器品种繁多,演奏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根据其发音体不同可分为:
(一)响铜。如:大、小锣,深波,锣,云锣,大、小钹,铜鼓及碰铃等;
(二)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三)皮革。如:大、小鼓,缸鼓、板鼓、排鼓、长鼓、象脚鼓、纳格拉及达甫等。
中国敲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敲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的变化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多数民族打击乐发音响亮,声音的穿透力很强,在乐队中应谨慎使用。民族敲击乐器在中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民族打击乐器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纳格特、达甫、萨巴依、铜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 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各地区各民族演奏打击乐时,大都有自己的传统演奏方法与记谱方法,往往很不统一。
板
也称拍板、檀板。绰板等。常用紫梗木板制作。一付两块 (其中一块由两片木板合成)。无固定音高。左手持板,以两板下端相碰而发音。常在乐曲小节的强拍上敲击。板发音短促、声音结实,多用于戏曲音乐和器乐合奏。是节奏性乐器。板的声音穿透力强,力度变化不大。
五音排鼓
排鼓是根据民间应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制的,由五个体积不同的鼓组成。鼓身木制,两面蒙皮。各鼓均可翻转演奏,并有调音装置,可调节音高。排鼓音响效果丰富,特别善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是一种色彩性的乐器。排鼓多用于较大型的器乐合奏及吹打乐合奏。在乐队中排鼓常作华彩乐段的独奏。
板鼓
板鼓又称皮鼓、单皮或干鼓。鼓框为坚厚的木料所制,一面蒙皮。板鼓用两根竹制的鼓签敲击。用鼓签的尖端斜击鼓面 (即"点签"),发音较柔和;鼓签平击鼓面(即"满签")发音较紧张而刚脆。为获取不同的音色,可敲击鼓面不同部位(鼓心比鼓边音色脆、亮)。板鼓常作戏剧伴奏,在戏剧伴奏中往往起到指挥乐队的作用。板鼓除为唱腔击拍和喧染气氛外,还常用不同的鼓点配合演员的动作,烘託人物的表情。
十面锣
十面锣是由多面,(不限于十面)大小不等,音色、音高不同的锣组合而成。将锣悬挂在木架上,由一人演奏。十面锣没有严格的固定音高。十面锣用单槌或双槌击奏,以单槌击者较常见,演奏技巧与云锣大致相同。十面锣中各锣的音色有明显的不同,宜于表现欢乐、喜庆的情绪。十面锣多用于锣鼓曲和器乐合奏,有时也用于独奏,是一种色彩性乐器。
云锣
云锣又名云璈,由若千个音高不同的小锣组成。经改革的云锣,增加了锣的数目,扩展了音域。
民间流行的云锣常由十面小锣组成。目前在乐队中,云锣的数目已增加到三十多个。
低音区:声音较浓,出音迟缓,余音长。
中音区:音色透明、纯淨,富于表情。是常用的音区。
高音区:声音清脆、尖利,出音灵敏,余音很少。
云锣可奏旋律,亦可作各种节奏型伴奏。在乐队演奏中,云锣作华彩独奏,可获得强烈辉煌的音响效果。云锣与其它高、中音乐器结合演奏的效果也很好。在乐队中,常常运用云锣双音与笺结合,模拟钟声。
大锣
大锣圆形,铜制,锣面较大,通常直径为一尺左右。大锣种类较多,各地流行的形制不尽相同,其中京锣、苏锣等是较常用的两种。大锣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大锣声音宏亮、粗扩,可用来渲染乐曲气氛和增强节奏,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伴奏。
定音缸鼓
定音缸鼓又称民族定音鼓,是在缸鼓的基础上,吸取西洋定音鼓固定音高的特点改制而成的。鼓框木制(也有改用玻璃钢制的)。定音缸鼓分大、中、小三种,可调节音高。可敲击一个、亦可同时敲击两个,有时可几个缸鼓轮番敲击,奏出各种节奏花样,常用于合奏。
缸鼓
缸鼓又称花盆鼓,鼓框木制,两面蒙皮,上大下小形似花盆。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缸鼓用双木槌击奏,奏法与大鼓相同。用法也与大鼓基本相同,但音色比大鼓柔和,常用于器乐合奏与戏曲伴奏,偶尔也用于独奏。
小鼓
小鼓又称京堂鼓或战鼓。构造与大鼓相同,只是体积较小。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奏法与大鼓基本相同,但由于鼓面较小,音色的变化不如大鼓明显。小鼓用于演奏较密集的音型。击音比大鼓高,声音较结实,馀音较短。常参加合奏或伴奏,与其它敲击乐器同时或交替击奏。
达甫
达甫又名手鼓,鼓框木制,蒙以蟒皮或羊皮,无固定音高,是维吾尔族重要的打击乐器。用一线记谱。在维吾尔族乐队中,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起到统一节奏的作用。达甫的发音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绪的作用。
大钹
大钹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付,每面直径约一尺。大钹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在民间鼓乐演奏中常在乐曲强拍击奏,用法与大锣相近。
小锣
小锣又称手锣、京小锣等。圆形,铜制,锣面较小,直径约六寸半。用薄木片敲击,打法也与大锣大致相同,分放音击、边音击、闷音击等几种。小锣音色柔和、清亮,在戏剧伴奏中,常以各种打法来配合演员的动作,以烘托气氛。小锣是色彩性乐器,常围绕着大锣的重音,作各种装饰性的演奏。
小钹
小钹形状与大钹相同,略小,直径约四、五寸。演奏技巧与大钹相同。小钹音色清脆、明亮,常用于器乐合奏和戏曲、歌舞的伴奏,宜于表现欢快、热闹的场面。在锣鼓合奏中,常打各种花点为大拔作陪衬,并且起调和大锣与小锣音色的作用。在一些轻快的乐曲中,通常单独与小鼓配合演奏。
大鼓
大鼓又称堂鼓。鼓框木制,两面蒙皮。大鼓用双槌交替击奏,亦可用单槌击奏,打出各种节奏花样。大鼓的鼓面较大,捶击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大鼓是节奏性乐器,其低沉的音响能与乐队中其它低音乐器相融合,起到加强乐队低音的作用。力度变化很大,可以有从的力度变化。运用得当,在乐队中可获得强烈的烘托气氛的效果。鼓还可以独奏或作为效果乐器使用,如:模彷雷声、砲声等。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常起掌握乐队演奏的起落和音响力度、速度变化等作用。
古琴